時至今日,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乃至日韓等國家,均沒有對美國達成所謂的關稅協議。這時候特朗普團隊可以說是徹底慌了。
美方通過多渠道主動與中方接觸,希望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由此可見,美國在這一輪對華貿易戰,已然沒有了底氣,甚至可以說是后繼乏力了!我之前就說過,特朗普團隊高估了美國,忽視了中國的韌性!
正如部分美國專家所言,"關稅戰略適得其反,我們低估了中國的適應能力。"這種戰略誤判的代價正在美國政治周期中發酵。距離中期選舉不足百日,特朗普政府亟需平息物價上漲引發的民怨,而取消對華關稅已成為兩黨共識。
為什么現在頻繁傳出特朗普團隊想要主動與中國達成關稅協議呢?因為留給特朗普團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美國商務部4月30日公布的數據如同一記警鐘: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這個數字背后,是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全面反噬。在洛杉磯港,曾經繁忙的集裝箱碼頭如今門可羅雀,中國大豆進口量較峰值銳減75%,美國農民不得不面對每英畝損失300美元的殘酷現實。更令白宮難堪的是,此前美國股市暴跌后,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宣布對大部分國家暫緩90天實施“對等”關稅,這種政策“急轉彎”暴露了其戰略底氣的嚴重不足。
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正在瓦解美國關稅戰的根基。地產商人的"零和博弈"思維在全球化產業鏈面前徹底失靈。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因技術工人短缺四次延期,特斯拉上海工廠卻逆勢擴產至200萬輛/年,這種產業悖論撕碎了"制造業回流"的幻夢。當五角大樓因中國稀土管制面臨F-35戰機停產危機,特朗普才驚覺:全球化時代,"卡脖子"從來都是雙向游戲。
農業州的倒戈更具戲劇性。中國轉向巴西采購大豆后,愛荷華州農民開著拖拉機封鎖州議會,威斯康星州農業協會公開支持民主黨,這種"紅州起義"直接動搖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盤。當73%的美國民眾認為"國家走在錯誤道路上",所謂的"民意授權"已成鏡花水月。
在美國國內,近期頻繁爆發反特朗普聯盟!美國一些知名巨頭公司,也在強力反對特朗普團隊的不靠譜的關稅政策。比如說近期沃爾瑪和亞馬遜兩家公司的舉動,就能充分說明這些問題。
具體而言,沃爾瑪與亞馬遜的聯手反制,堪稱美國企業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諾曼底登陸"。沃爾瑪在4月29日恢復中國供貨時,明確要求"關稅成本由美國客戶承擔",這種直白的成本轉嫁策略,本質上是對白宮"關稅由中國承擔"謊言的公開處刑。更具顛覆性的是,亞馬遜在商品價簽上標注關稅稅額的"透明化革命",將原本隱形的政策成本具象化為消費者觸手可及的刺痛感。
4月中旬的時候,全美1200場"Hands Off"抗議活動,標志著反特朗普聯盟完成從精英到大眾的動員升級。西雅圖抗議者手持"關稅讓我的胰島素漲價47%"的標語,洛杉磯碼頭工人用罷工抗議44%的貨運量暴跌,這種將經濟訴求轉化為政治行動的策略,正在重塑美國社會運動的面貌。
民意調查更直觀反映了這種轉變。皮尤研究中心4月數據顯示,62%的美國人認為關稅政策損害國家利益,較2024年上升17個百分點。在關鍵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反對關稅的選民比例高達68%,這個數字讓特朗普的團隊如坐針氈,如果照這個趨勢進行下去,將對美國共和黨的中期選舉造成極大的影響。
值得一說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核彈"意外催生了反美統一戰線。加拿大總理卡尼在勝選演說中誓言"永不忘記背叛",歐盟啟動《反脅迫工具法案》預備對28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稅,東盟十國在WTO發起集體訴訟。這種昔日盟友的集體倒戈,與金磚國家本幣結算突破1.2萬億美元、沙特石油人民幣交易達1200億美元形成共振,正在加速美元霸權體系的崩塌。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或許道出了本質:“關稅戰沒有贏家,合作才是中美關系的正解。”隨著反特朗普聯盟的不斷壯大,美國或許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在零和博弈的迷途中蹣跚,還是重返多邊主義的康莊大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