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一些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租房市場中面臨困境。有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城市的部分房屋中介直言“房東不租給老人”,部分平臺甚至將“60歲以上租客”自動歸類為高風險群體。3月末,一則“為65歲母親和年邁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聞登上熱搜,引發社會關注。
這雖是個案,卻凸顯出老年群體的租房需求與被市場“拒之房外”的現實矛盾。根據《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全國獨居老人比例已達14.2%,其中近20%依賴租房解決居住問題。城市獨居老人的租房需求尤為突出。據社科院研究,19.8%的城市獨居老人依賴租房或借住解決基本居住問題,其中更隱藏著一群因子女異地工作、房屋拆遷過渡等現實原因產生階段性租房需求的“流動銀發族”。
正在加裝電梯的小區。新華社發 袁宏彥 攝
站在房東和平臺的角度,他們擔心老年人在租住過程中遭遇意外狀況,或者出現無法按時支付房租的風險,進而引發糾紛甚至承擔責任。這些顧慮并非毫無道理。再加上,有法律人士指出,針對承租人年齡限制的行為,國內現行法律并無明確規定。房屋租賃合同屬于民事合同關系,房東與租戶是平等的市場主體,房東有選擇承租人的自由。
房東和平臺對老年群體租房的潛在風險存有顧慮,現實考量讓其在決策和執行層面更傾向于疏離和排斥,使得老年人在租房市場逐漸被邊緣化。當然,市場的問題需要依靠市場解決。衛健委的數據顯示,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30%。或許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租房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對應的機制、設施和服務自然也會向老年人傾斜。
而在這個過程中,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民政部、全國老齡辦在2024年10月發布的《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明確提出,要在公租房保障中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予以優先配租。這一政策顯示出國家正在通過多種渠道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問題。除此之外,據報道,已有部分城市和平臺展開創新探索。比如,廣州降低老年人公租房標準,重慶在公租房管理中引入“嵌入式養老服務”,租房平臺啟動適老項目改造計劃等。
老人在社區鄰里中心鍛煉。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也需要看到,當下老年人的健康和經濟狀況在持續改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單以統計學上的年齡標準作為門檻,衡量或限制他們的生活,甚至在潛意識中將其視作負擔,并異化為市場偏見,已然不合時宜,也并不合理。可見,讓老年人真正走出租房難的困境,不僅需要政策兜底,也需要社會正視他們的權利。值得欣慰的是,輿論的關注也意味著人們逐漸“看見”他們的困境。這種關注本身,便是推動社會走向包容與進步的重要一步。
(光明日報微信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