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要經常去了解群眾的事: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要求所有的領導干部,都要照此去做,把群眾的事情在基層解決好。這便是我們熟知的“四個萬家”。
不忘來時路是為了走好奮進路。今年是倡導“四個萬家”優良作風35周年,讓我們一起重溫“四個萬家”優良作風。
1990年4月,習近平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工作以調研開局。
到任的第二天,習近平就下基層,半年多時間,走遍福州市八縣五區,每個縣至少跑五六個鄉鎮,每個區也都走了兩三個街道,有的縣跑了十多次。
他把很大的精力花在調查研究上,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關心群眾疾苦,提出“四個萬家”活動、四條具體要求——
何謂“四個萬家”活動?
下基層到老百姓家,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活動。
四條具體要求是什么?
要深入扎實,不搞形式主義,要真心實意地深入群眾,與群眾交朋友,而不是為下基層而下基層;
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急”“難”問題,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要講求工作方法,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可以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對解決起來確有困難的問題要耐心向群眾解釋,求得諒解;
要熱情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做好“送上門”的工作,通過領導接待日、領導接待周等活動“活血化瘀”,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把不安定因素解決在萌芽狀態。
時任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文貴回憶道,習近平同志到福州以后,需要面對的以前積累的問題很多,上訪的人很多。他針對這個問題作了一個變革,把群眾“上訪”改成干部“下訪”,并規定:每個月,由領導分工,到縣區去負責接訪。他不只是安排下去,自己也帶頭搞,帶各個部門的人到下面去解決問題。
1993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左一)在福州市臺江區領導聯合接待群眾日接待群眾。圖源:新華社
習近平強調,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社會反映最強烈的事情,扎扎實實地辦幾件實事,而且要雷厲風行,說到做到,辦一件成一件,避免形式主義,也不搞花架子。
1990年6月,習近平在福州華林寺調研。圖源:福建日報
1991年,習近平發動全市大調查,由福州市領導和有關部門組成16個課題小組,開展1991年工作思路暨為民辦實事調研活動。那時,福州城市建設中有八大問題急需解決:衛生、綠化、交通、水電、“菜籃子”、住房、服務、治安。
從1991年開始,在習近平推動下,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為城鄉人民辦20件實事,擬辦項目通過新聞媒介向全市公布,采用人民群眾投票的方式來確定,年終公布項目完成情況,并讓群眾投票評選完成最滿意的項目。
中央八項規定指出,“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總結經驗、研究問題、解決困難、指導工作,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同群眾座談,多同干部談心,多商量討論,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點水”式調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虛心求教少的“欽差”式調研,不能搞調研自主性差、喪失主動權的“被調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績突出的地方調研多、到情況復雜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調研少的“嫌貧愛富”式調研,而是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調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上,福建將始終牢記人民至上、傳承弘揚“四個萬家”工作作風,放下身段、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向群眾取經,拜人民為師。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 陳青青
一審:尤逸群 | 二審:蘇敬元 | 三審:蔡毅
點亮和
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