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歷經漫長的多輪斡旋,美烏簽署《美烏重建投資基金成立協議》,即此前各界所稱的“美烏礦產協議”終于達成。從協議內容來看,無債務負擔、稅收保障等條款,看似對烏克蘭益處多多,也似乎比之前的內容要緩和。從中可以得出哪些觀察?
特約評論員 宋曉軍:此次美國與烏克蘭達成的所謂礦產協議,目前僅披露了協議架構的細節,對于核心內容卻避而不談,尤其是美國能否從協議中獲取最初期望的收益,協議中并未給出明確說法。從這一角度看,實際上是美國做出了讓步。那么,美國為何會選擇讓步呢?這背后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簽署“礦產協議”美國有“難言之隱”
特約評論員 宋曉軍:其一,烏克蘭和俄羅斯在相關談判中態度強硬,均未作出讓步。美國即便對烏克蘭施壓,或者試圖與俄羅斯進行利益交換,都無法改變這一僵局。在此情形下,若想達成一份所謂的“階段性成果”,美國只能自己退讓一步。畢竟,若雙方都不肯妥協,談判便只能陷入停滯,美國為避免這種局面,只能選擇在協議上做出妥協。
特朗普百日外交成績單堪憂 礦產協議“倉促出爐”
特約評論員 宋曉軍:其二,美國急于獲取階段性成果,這與特朗普上任百天以來推出的三個外交政策目標密切相關。然而,前兩個目標已基本宣告“破產”,在這種情況下,礦產協議的階段性成果才得以“應運而生”。具體來看,前兩個外交政策目標分別是貿易戰和伊核談判。在貿易戰方面,美國不僅未能從中獲利,反而因貿易摩擦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問題,如今已明顯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希望。伊核談判同樣進展不順,盡管已經進行了三輪間接談判,但美伊雙方在立場和要求上仍存在巨大分歧。特別是美國伊核談判代表在4月28日發表的言論,第二天就被自己推翻,這充分暴露了美國在伊核談判中的混亂與無奈。在執政百天內,這三個外交政策目標中,唯有礦產協議看似有達成“階段性成果”的可能。而這一“階段性成果”,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意味著未來或許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于是這份礦產協議最終“倉促出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