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云山大捷之后,中央軍委防空司令員周士第,看到我志愿軍重創美軍騎兵第一師的戰訊后分析,美國有可能以我志愿軍入朝作戰為借口,轟炸鴨綠江上的三座橋梁和東北工業基地。周世第向東北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員高鵬發出指示,守衛鴨綠江橋水豐發電站和東北工業基地的高射炮部隊要提高警惕,加強戰備,隨時準備戰斗。1951年6月中旬,朝鮮戰爭的交戰雙方,對峙于汶山、高浪鋪里、三串里、鐵原、金化、楊口一線,這時候抗美援朝敵我雙方進行的第5次戰役已經結束,這條對峙線就是經過5次大規模的戰役,最后依據雙方的戰場實力所形成的一條戰線,名為三八線。
自從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一年后戰爭又回到了爆發時的狀況。戰爭進行了一年,美國屢屢遭受失敗,耗費的金錢已經達到100億美元之多,這比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年的耗費多一倍以上。除了龐大的軍費開支,聯合國軍還損失了10萬名青年,美國的戰略預備隊只剩下在日本的2個師,南朝鮮的3個師,以及遠在美國本土的6個師,而英法等盟國均已明確表示,不再向朝鮮派一兵一卒。打了這么一場勝利無望的戰爭,引起了美國人民的強烈不滿,美國政府處在內外交困的尷尬境地。1951年4月11日,因侵朝戰爭沒有達到敵人的預期目標,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美國總統杜魯門免職,取代他職位的是李奇微。
1951年6月初,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在美國的授意下,幾次發表聲明,透露美國政府有意通過停戰談判來結束朝鮮戰爭。久經沙場的志愿軍戰士,聽說要停戰談判,大家開始討論和關注,回國后該干些什么,但是他們很快就被要求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以免中了美國人的緩兵之計。
1951年7月10日,談判在三八線上的開城正式開始,談判期間,美方代表邊談判邊制造障礙拖延時間。1951年7月26日,美方代表在談判中拒絕了中朝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后撤10公里,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美方無理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即平壤至元山一線,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美方的無理要求,中朝談判代表給予了堅決駁斥。
于是談判中斷,隨后聯合國軍制定了勢不可擋行動計劃,為配合聯合國軍的計劃,遠東空軍也制定了一個空中封鎖鐵路的計劃。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試圖以此完全摧毀我方的后勤補給線,摧毀志愿軍的戰爭意志。
1951年7月下旬至9月初,朝鮮北方發生了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志愿軍后方運輸補給線受到了嚴重破壞,同時損失了大量糧食物資。有些一線部隊存糧僅能食用3-6天,個別部隊庫存告竭,二線部隊已開始以野菜樹皮充饑,一把炒面一把雪也成了奢望。
美軍正是利用我志愿軍這一困難時期,于1951年8月18日,在其地面部隊發起夏季攻勢的同一天,開始了針對志愿軍后勤補給線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并稱要在90天時間內完成這一作戰,徹底切斷中朝軍隊后勤補給線。這期間戰士們生活極端困難,朝鮮人民群眾,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也要幫助志愿軍,再現了中朝軍民牢不可破的友誼。
1951年8月中旬以后,美軍全面展開絞殺戰,重點攻擊我鐵路運輸系統。我高炮部隊以高炮64師司令部為基礎,成立了由吳昌熾擔任司令員的,志愿軍鐵道高射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鐵路沿線高炮部隊作戰。
在敵人實施絞殺戰的第一階段,朝鮮境內的鐵路干線,成為遠東空軍轟炸的主要目標,先后了轟炸清川江橋、大寧江橋、大同江橋等鐵路橋梁,每天都有飛機空襲,少則幾架,多則幾十架甚至上百架,而保衛這幾座江橋的主要高炮部隊,是505團和524團。
在保衛江橋的大大小小的戰斗中,505團堅守陣地的那股牛勁,讓敵機很是不爽。而524團是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高炮部隊,1950年11月在保衛鴨綠江橋之后,開始轉戰朝鮮境內的順川、城川一帶。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524團,在反絞殺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1951年的8月24號,敵人B-29重型轟炸機,還有戰斗機,大集群來轟炸機場。在這次戰斗中,三連發射的一枚炮彈直接命中飛機,飛機肚子當場開花,機內的空勤人員直接被炸死了兩個。飛機起火后俯沖而墜,我高炮士兵看見飛機掉下來,立即跑過去活捉了敵人的空勤人員,其中有一名是中校級軍官。敵人的B-29飛機被打掉后,他們的空中指揮員就指揮護航戰斗機,拼命地攻擊我軍高炮陣地。敵人從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向陣地上俯沖投彈,三連陣地瞬間中了兩顆爆破彈,而一顆直接擊中了指揮所,致使我軍傷亡慘重。
1951年8月份,在我高炮部隊的掩護下,我軍地面部隊共搶運到前線作戰物資1134節車皮,約合3.4萬噸,初步緩解了前線糧彈缺乏的局面,從而粉碎了美軍,以全面癱瘓我交通運輸線為目的的絞殺戰第一階段。
隨著美軍改變戰術,集中兵力攻擊新安州、價川、西浦鐵路"三角地區",敵人以窒息戰為目標的絞殺戰開始了,志愿軍隨即也投入了反絞殺戰的第二階段。為了反三角地區的窒息戰,我志愿軍鐵道高射炮兵指揮所司令員吳昌熾,命令高炮部隊將集中兵力重點保衛的作戰原則,改為以主要兵力重點保衛,以部分兵力高度機動。戰士們晝夜來回轉移,連續作戰,預先埋伏,化被動為主動,又創造了出其不意,高炮打游擊的先例。
在朝鮮的成川和新倉之間的丁山里,由于大同江依山順勢區區彎彎,在丁山里鉆了好多彎道,形成了一個水網地帶,鐵路和公路在這里都依江而建,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敵人轟炸這里,可以獲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1952年3月8日傍晚,524團團長彭宗義,發現敵機頻繁偵查丁山里之后,立即攤開地圖布局陣地。第二天524團二營和三營,在丁山里一帶,和敵人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機動作戰。這一天清晨,遠東空軍以F-84、F-80、F-94等型號的飛機,42架組成混合編隊,4架一組齊頭并飛,向丁山里方向飛來,很快志愿軍高炮指揮所里,拉響了戰斗警報。
在這場遭遇戰中,6連用的是37炮打游擊,在一個炮班中共8個炮手,1炮手瞄方向,2炮手測高低,3炮手測距離,4炮手把航向,5炮手壓炮彈,6和7炮手負責催炮彈,8炮手是班長張菊明,他臨場指揮。由于敵機輪番轟炸,戰斗中6連陣地消耗炮彈500多發,打下敵機一架,打傷三架,保住了丁山里沿江一帶的鐵路橋。與此同時,6連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6連有8人犧牲,5人重傷,躺在血泊中的烈士們,被炸得身首異處,戰友們含著悲憤的眼淚,將烈士們簡單的埋葬后繼續戰斗。
在血戰丁山里的戰斗中,這些叫不出名字的烈士們,他們為了這場抗美援朝的正義戰爭,獻出了鮮血與生命。如今在他們長眠的青山綠水之間,這青山的蔥郁和歲月的輪回,在經年不息的寄托著人們對英雄們的哀思。
美軍經過4個月空襲,不僅未能切斷三角地區的鐵路運輸,航空兵還遭受了重大損失。為了躲避三角地區,志愿軍猛烈的高射炮火,美軍開始改變戰術。其新計劃的中心意圖,是尋找志愿軍高炮火力的空白區,對朝鮮北方鐵路線,進行機動的重點突擊,而不固定攻擊一點。自此美軍絞殺戰進入了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遠東空軍對鐵路的破壞更加嚴重,而高炮部隊反空襲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在雪地激戰中,為了迷惑敵機,高炮513團發動朝鮮百姓,連夜制作稻草人,布置假陣地,隱真示假使敵就范,并不斷變換陣地位置,就連南朝鮮的特務也無計可施。經過雪地激戰,513團擊落飛機九架,擊傷十幾架。在這一階段的反絞殺戰中,我高炮513團吃了很多苦,那時正是朝鮮最冷的時候,戰士們白天要打仗,夜間要機動,睡也沒有地方睡,在單薄的草棚里有時凍得睡不著覺。
在反絞殺戰中,僅美國空軍就動用了8.755萬余架次飛機,志愿軍高炮部隊在這次戰略要地防空作戰中,擊落敵機264架,擊傷敵機1070架。美國空軍發言人也不得不承認,美國飛機在朝鮮通行無阻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北朝鮮的天空成為可怕的天空,死亡的天空。
1952年6月下旬,美國空軍被迫放棄了絞殺戰,將轟炸的重點,轉移到朝鮮后方的倉庫,重要城市和水力發電站等地。而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在10個月的反絞殺戰斗中,建成了以兵站為中心,鐵路與公路相結合,前后貫通縱橫交錯的兵站運輸線,形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在平壤朝鮮戰爭紀念館內有一門37炮,在反絞殺戰中,我高炮戰士和朝鮮人民軍高炮士兵,在一次戰斗中作,一起合打下了12架敵機。如今那鋼炮上的12顆星,代表了擊落的12架敵機,更代表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抗美援朝后期,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并肩作戰之下,敵人屢遭失敗。聯合國軍在他們實施的,11個月的絞殺戰被粉碎之后,又把轟炸目標盯上了平壤這座美麗的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