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在“科技賦能,數字化助力防災減災救災”理念的引領下,如何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智慧盾牌”?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風穹經緯”團隊以國家“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目標,自主研發“臺風-暴雨-洪澇臨災風險動態預估模擬”技術,突破傳統防災技術瓶頸,用動態化、精準化的數字力量重塑臺風防御體系。
空天地海織密科技防線,防災科普筑牢全民基底
臺風災害防御不僅需要科技硬實力,更依賴全民風險意識的“軟支撐”。當前,基層防災普遍存在“預警信息接收滯后”“應急措施理解偏差”等問題,福建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風穹經緯”團隊項目指導老師高路研究員深入政府部門、學校企業,開展自然災害專題講座20余場,團隊核心成員、福建師大地理學院張茵馳博士面向全國多所高校及重點中學師生開展防災科普教育工作,系統性組織HPCC高性能計算中心開放參訪活動。通過災害過程模擬與應急演練實驗室和空-天-地-海一體化觀測與模擬實驗室交互式演示,直觀展現數字技術對防災減災的賦能效應。此類科普實踐累計覆蓋群體超1000人次,有效深化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科技防災的認知,為國家“提升全民科學應急素養”戰略目標提供了基層實踐支撐。
數字賦能防災轉型,技術攻堅突破災害智控瓶頸
在“數字中國”建設與“智慧應急”國家戰略雙輪驅動下,團隊率先打造空天地協同技術鏈,自主研發“臺風-暴雨-洪澇臨災風險動態預估模擬系統”,依托HPCC高性能計算中心構建自主氣象模型,突破性實現臺風路徑、暴雨強度與洪澇災害的實時聯動模擬,將降雨預報精度提升至12小時滾動預報,并結合人口、經濟、建筑脆弱性等多維數據,動態生成公里級“災害風險熱力圖”,將“災害預測”升級為“風險智控”,精準響應《“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中“強化科技支撐,推動災害防治數字化轉型”的部署要求。
據了解,該技術已通過“杜蘇芮”“海葵”等超強臺風實戰檢驗,支撐福建省超百個鄉鎮高效避險,助力災害損失同比降低超30%。未來,團隊將深化人工智能與災害鏈耦合模型研發,為構建“全災種、大應急”的中國式防災體系注入硬核科技動能。
鑄造跨區域防災網絡,筑牢數字中國防線
目前,團隊已將該技術在遼寧、河北、江西等9省市落地應用,初步構建起覆蓋多災種、多場景的跨區域防災技術網絡。以鄱陽湖流域為例,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鄱陽湖湖泊濕地綜合研究站、江西鄱陽湖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測試驗證,該成果有效識別了2020年鄱陽湖流域大洪水和 2021-2022年鄱陽湖流域的多次極端干旱。此外,團隊已將成果應用于2023-2024年多場臺風,為福建省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超過10萬群眾高效轉移避險,經相關部門認定,該成果準確率近90%。
“能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守護萬家安寧,為國家“智慧應急”戰略目標貢獻科技力量,是我們科研人的責任與榮光。我和團隊始終堅持扎根防災一線,用動態化的數字盾牌,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站好科技崗。”項目負責人顏悠逸表示,團隊將持續深化“政府-高校-企業”協同創新鏈,將動態風險圖譜與基層應急演練深度融合,為落實國家“十四五”綜合防災規劃、構建韌性社會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式防災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