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的局部沖突依然存在,除了中東地區的能源之爭以外,最能引人注目的就是俄烏沖突了,這一場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戰爭似乎比人們預想的時間更長,即使到了今天,戰爭似乎依然沒有結束的跡象,情況甚至還愈演愈烈。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背后少不了以美國為首諸多國家的推波助瀾,小小的一個烏克蘭,竟然和俄羅斯開始了消耗戰。
只不過可惜的是,這場雙方的沖突早已經演變為代理人模式,當前的烏克蘭完全是依靠國外的支援來打仗,如果少了這些支持,恐怕戰爭早就已經結束了,之所以還在繼續,是因為部分國家并不希望這場戰爭快速結束。
美國甚至為此先后投入了國內較強的防御和導彈系統,連俄國最先進的超音速導彈也能夠成功攔截,讓戰爭繼續走向不可控的態勢,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一旦俄烏戰爭結束,那么誰又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烏克蘭的危機
俄烏沖突的爆發其實不足為怪,主要是因為國際社會之中的矛盾不斷累積,直到激化的結果,從最早期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就已經注定了這次戰爭,甚至可以將當時的危機看成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關系的持續惡化,對立和緊張。
這場戰爭看似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軍事沖突,實際上是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亞歐地區的政治利益碰撞,烏克蘭在這次沖突之中只是一個棋子,甚至可以理解為是美國和西方國家戰爭之槍。
畢竟憑借一個小小的烏克蘭地區,根本不可能和強大的俄羅斯有一拼之力,作為蘇聯解體之后最強大的國家,俄羅斯無論從軍事力量還是人員數量上都要穩壓烏克蘭一頭,所以按照局勢的正常發展,俄羅斯對烏克蘭所采取的特別軍事行動都應該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
只可惜現實情況卻是,從2022年一直打到了現在,情況已經十分明了,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的對手已經不再是烏克蘭,真正的戰爭主體乃是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國家。
而烏克蘭在這場戰役之中是最大的炮灰,從沖突一開始就占不到什么便宜,并且在后來完全依靠外國的支援來維持作戰,國內的武器和資源等已經完全被消耗殆盡,甚至爆發了多重危機。
早在俄烏沖突爆發當年,烏克蘭國內就爆發了嚴重的冬季用電危機,最高的時候國內有將近1200萬人面臨停電的風險,尤其是被俄羅斯采用多手段襲擊之后,烏克蘭全境遭遇嚴重缺電。
從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看,俄羅斯在23日向烏克蘭發射了67枚導彈,在一番強大的火力覆蓋之下,烏克蘭的國內基礎設施基本被破壞殆盡,水電站和熱電站等重要的功能設施全都無法運轉。
不僅如此,電力的停止供應還會導致國內進一步出現物資缺乏,多市的領導人都表示,目前國家已經進入最糟糕的情況,包括飲用水,食物甚至防寒服等都需要提前進行儲備。
即使后來烏克蘭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援,但大多數都是武器裝備的運輸,不僅是歐洲國家,包括北約和美國在內,實際上并沒有對烏克蘭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是提供了大量的炮火和更加先進的武器,其中以美國最為突出。
為了對烏克蘭進行武器支援,美國頒布了相關法案,就連愛國者導彈防御體系也帶到了烏克蘭地區,還成功攔截了俄羅斯的先進導彈。
這些做法看似是在支援烏克蘭,其實是對俄烏沖突的不斷延續,面對烏克蘭的武器激增,俄羅斯只會加大打擊力度,如果烏克蘭成功攔截了俄羅斯的導彈,那么換來的只是更加猛烈的下一輪轟炸。
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所謂支援,加重了烏克蘭的各方面危機,他們不希望戰爭早點結束,但是代價卻讓烏克蘭來付出,因為俄羅斯所打擊的全都是烏克蘭的本土,那么戰爭結束之后,烏克蘭方面無論勝負,實際上都非常凄慘。
俄羅斯的困境
方才已經明確,俄羅斯在此次沖突之中最大的敵人并非烏克蘭,而是美國,北約甚至是連同整個歐洲在內,所以這場仗也打得并不輕松,因為軍事方面所面臨的是來自西方各國的火力,政治和經濟方面也面臨著各種制裁手段。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之前,美歐方面就已經以克里米亞危機為借口,對于俄羅斯相關的公司經濟及個人進行了制裁,其中包括與軍事工業相關的技術和物資等,但此時的做法只能看作是對俄羅斯的威懾。
俄烏戰爭爆發之后,美歐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已經從威懾轉變為常規制裁,變成不惜一切代價的制裁。
主要包括經貿,金融,精英,政治,軍事,技術,文化等諸多層面。
通俗來說,俄烏戰爭之前所采取的措施是壓制俄羅斯為戰爭提供資金的能力,那么沖突之后的戰爭不僅限制了俄羅斯的資金鏈,還限制了俄羅斯的科技鏈和數字經濟領域。
作為俄羅斯經濟層面的重中之重,數字經濟的競爭力是各方面競爭的核心力量,因為其中涉及了半導體設備,通信以及設施服務,這次制裁的目的是美歐國家利用自己在數字領域的優勢,對俄羅斯展開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技術之戰。
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俄羅斯同樣面臨著能源轉型的挑戰和困境,其實在此之前,俄羅斯與烏克蘭已經有了相關的碳排放計劃目標,并且付諸實踐,為全球氣候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但依然被西方國家無端指責,這也是后續能源問題的前兆。
自從俄烏沖突爆發,美國還停止了俄羅斯部分能源產品的運輸服務,就連俄羅斯的原油,天然氣,煤炭,黃金等也全都被限制進口,為數不多的量也對價格設置了上限,至于關鍵技術產品以及專業性服務,對俄羅斯的服務完全被限制。
不僅如此,連俄羅斯的部分銀行的最惠國待遇也被取消,這些外交上的孤立和遏制直接限制了俄羅斯的經濟活力,讓俄羅斯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在戰爭爆發初期,俄羅斯的盧布遭到了大幅度貶值,數百家公司和業務紛紛選擇撤出俄羅斯或者對其進行業務暫停,連餐飲,金融,零售等領域都受到了影響,造成了俄羅斯境內的原材料短缺和物價上漲。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之后,俄羅斯的工業生產指數也從2022年8月開始持續下滑,甚至在12月變成了負數。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迫不得已之下簽署進行了反制措施,比如凍結相應國家在俄的資產,實施天然氣盧布結算等,后續還下達了相關貿易系統的禁令。
總而言之,所采取的種種措施對俄羅斯的影響依然很大,尤其是后續局面的焦灼,進一步拖垮了俄羅斯的工業和經濟,也就是說即使俄羅斯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本國的國家工業和能源等都會受到極大的損失和消耗。
因為在沖突期間能源市場遭到了排斥,所以當前俄羅斯的狀態屬于過載或是提前使用,也就是說即使戰爭獲勝,俄羅斯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化解這次元氣大傷,例如重新整頓國內的能源體系,對經濟建設的逐步恢復等。
從長時間的拖延來看,俄羅斯已經注定難以成為這場戰爭之中的獲利者而這場沖突之中真正的利益既得者,其實是美國。
真正的獲利者
其實從早期美國不想過早結束戰爭就可以意識到這一點,俄羅斯向來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而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如果美國用臺灣問題來制裁拖延中國,那么烏克蘭就是美國制裁俄羅斯的重要渠道。
作為向來熱衷于發戰爭財的國家,美國在俄烏沖突之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獲,對烏克蘭的武器提供讓美國從中賺取了不少利益,與此同時還削弱了俄羅斯這個強大的對手。
另外通過對俄羅斯的制裁,美國在很多領域實現了取而代之,比如美國限制了俄烏兩國的農產品出口,自己就可以在市場上取得更大的份額,另外在切斷了俄羅斯的渠道之后,美國還成為了西方國家的主要能源供應商,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而中國在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在對戰爭的調解過程中,影響力同樣在增加,在戰爭結束之后,中國或許會成為制約美國的中流砥柱力量,因此會更加具有話語權。
值得一提的是,俄烏戰爭的結束或許會讓美國更加有借口增加北約國家的軍事建設投入,從而更好地幫助美國實現霸權主義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楊英杰.俄烏停火:困局中的艱難探尋[J].當代黨員,2025,(07):53-55.
[2]史天昊.俄烏沖突現“邊談邊打”態勢[N].法治日報,2025-03-31(005)
.DOI:10.28241/n.cnki.nfzrb.2025.001955.
[3]李巍.烏克蘭危機下美西方對俄經濟制裁的內容、特點及影響[J].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25,(01):143-1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