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南翼崛起的"智慧生態城"—北京房山良鄉大學城探訪一
記者王開成
藍綠絲絳束玉腰,雙心璀璨比瓊瑤。
北樞似蚌含珠貝,南核如弓搭箭鑣。
十字芳茵裁地脈,三重碧水繞虹橋。
林園簇擁繁花路,地鐵穿梭織錦綃。
【規劃藍圖:從"園"到"城"的華麗蝶變?】
良鄉大學城正經歷著破繭成蝶的蛻變,從單一的高教園區向"科教產城"融合的生態新城華麗轉身。
這座規劃總面積達1712公頃的"未來之城",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家,正在房山新城的畫布上揮毫潑墨。
最新獲批的《良鄉大學城控規》以"一帶、雙心、兩區"為骨架,構建起城市發展的生命脈絡——
"一帶"是蜿蜒穿行的藍綠景觀帶,像一條翡翠項鏈串聯起三條生態河流;"雙心"如同城市跳動的兩顆心臟,分別承載著綜合服務和科創服務功能;"兩區"則像一對默契的舞伴,主園區專注高等教育,拓展區發力科技創新,共同演繹著產學研融合的華美樂章?。
【空間格局:編織智慧與生態的經緯網?】
這座正在崛起的智慧新城,其空間布局猶如精密的神經網絡:
——主園區?:
占地115公頃的核心區域,將建成"校城融合共享區",高校建筑群與城市功能如齒輪般精密咬合。北京理工大學等五所高校如同智慧燈塔,照亮著這片創新沃土?。
——拓展區?:
270公頃的南擴區域將成為"科創引擎",刺猬河變身城中景觀河,與吳店河、小清河共同編織出"三水繞城"的生態畫卷。
這里將崛起大型中央公園,385公頃的十字形綠化帶如同城市的綠肺,讓綠化覆蓋率提升至25%?。
——微中心?:
圍繞大學城站打造的軌道微中心,將交通接駁與商業服務完美融合,像城市的"活力開關",激活15分鐘生活圈的每個角落?。
【創新生態:構建產學研融合的"熱帶雨林"?】
良鄉大學城正在培育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雨林":
——創新機制?:
"企業出題-院校解題-政府助題"的三方聯動,如同雨林中的共生系統。
2021年新增的742家企業與高校共建94個實驗室,1400項發明專利如同雨林中璀璨的果實?。
——產業布局?:
聚焦新材料、無人機等九大領域,6000家企業中科技文創占比超50%,形成年產值30億元的創新產業集群。
這里正在打造"30分鐘創新圈",讓創意如春雨般快速落地生根?。
——資源共享?:
五校開放1574萬冊圖書、83個實驗室和1419臺高端設備,年科研服務交易額超1200萬元,知識流動如林間清風暢通無阻?。
【宜居宜業:描繪未來生活的"工筆畫"?】
規劃師們以匠心勾勒著理想人居的每個細節:
——生態基底?:
三條活水穿城而過,中央公園與綠化帶構成"十字綠廊",步道系統如毛細血管延伸至每個街區,實現"推窗見綠、百米親水"的生態愿景?。
——生活配套?:
6764套人才公寓如溫暖的蜂巢,龍湖天街等商業綜合體閃耀如明珠,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鏈條教育體系,編織起"家庭-社區-機構"的無縫服務網絡?。
——交通體系?:
"小街區、密路網"的設計讓道路密度達8.1公里/平方公里,校園內部道路與城市路網如神經網絡般高效聯通,實現"步行友好、騎行順暢"的綠色出行?。
【實施路徑:邁向世界一流的"進行時"?】
這座新城的建設正按照清晰的路線圖穩步推進:
——近期重點?:
2025年前建成大學城站微中心,完成景觀帶提升,推動94個實驗室全面投入運營,讓"揭榜掛帥"制度激發更多創新火花?。
——遠景目標?:
到2035年實現18.8萬規劃人口規模,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產業融合新城",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城南引擎?。
良鄉大學城正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生態智慧長卷,每一筆規劃都凝聚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這里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創新的沃土;不僅是求學的樂園,更是宜居的家園。隨著控規的全面實施,這座"校城融合、產城共生"的典范之城,必將成為首都城市版圖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記者王開成綜合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