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匯報“庫爾斯克全境解放”的消息,朝鮮官方也首次高調證實:朝軍不僅參與了這場戰役,還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場持續8個月的拉鋸戰,不僅成為俄烏戰局的轉折點,更將俄朝關系推向了準軍事同盟的新高度。
朝鮮人民軍成員在訓練基地參加綜合訓練演習
去年8月17日,烏軍突然攻入俄羅斯庫爾斯克州,打了俄軍一個措手不及。普京原計劃速戰速決,但進展并不順利。10月份,有外媒披露朝鮮士兵入俄參戰,人數大約在1.2萬名左右。烏克蘭方面也不止一次報告,還有無人機拍下朝軍士兵的照片。但當時俄朝拒不承認也不否認,連烏軍俘虜朝軍人員,并公布采訪視頻,俄方還指責這些消息純屬子虛烏有。
現在為何又一起改口呢?從實時機上來看,精準踩中了三個關鍵節點:
其一,俄軍已完全收復庫爾斯克。這場持續數月的戰役,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恥辱,普京最初計劃速戰速決,但烏軍的頑強抵抗讓戰事陷入僵局。直到朝鮮援軍介入后,俄軍逐步扭轉頹勢。
據俄方披露,朝軍不僅提供了大量彈藥,還派出約1.2萬名士兵直接參戰。隨著俄軍完全收復庫爾斯克,俄方需要一場“完美收官”來提振士氣,并為后續與烏克蘭的談判爭取更多籌碼。此時公開朝軍的貢獻,既是對勝利的“加冕”,也是向西方展示“俄朝同盟不可撼動”的姿態。
格拉西莫夫高度評價俄軍
其二,俄羅斯勝利日紀念活動臨近。5月9日是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日子,普京早已將這一活動定為年度外交重頭戲。
早前俄副外長魯登科證實,去年11月朝鮮外長崔善姬到訪莫斯科期間,曾就金正恩訪俄事宜進行討論,預計今年之內成行。普遍分析認為,金正恩很可能在勝利日期間訪俄,普京極有可能在紅場閱兵式上公開感謝朝鮮的“國際主義支援”,這將成為俄朝關系史上的高光時刻。
其三,美日聯合軍演施壓。就在俄朝官宣這一消息之前,美軍和日本空自出動B-1B戰略轟炸機,在東海-琉球群島以南-西太平洋的大面積空域中進行聯合演習。此舉被朝方解讀為“核威脅前置化”。
正好庫爾斯克大捷,俄方不再藏著掖著,官宣朝軍參戰消息,朝方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通過展示與俄羅斯的軍事捆綁,可以迫使美日重新評估對朝施壓成本。
俄烏沖突消耗了驚人數量的彈藥
朝鮮向來以“先軍政治”立國,此次高調宣揚海外作戰成果,背后暗含多重戰略考量。去年6月,俄朝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其中明確規定“任何一方遭受攻擊時,另一方將立即提供軍事援助”。
但此前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條款更多是象征性表態。如今朝鮮以實際行動證明,條約絕非一紙空文——朝方既已派兵援俄,未來若半島生變,俄羅斯也必須履行條約義務。這種“軍事捆綁”讓美韓不得不重新評估對朝動武的風險:攻擊朝鮮可能意味著直接與俄羅斯開戰。
另外,自2017年聯合國強化對朝制裁以來,朝鮮經濟長期受困。而通過向俄提供軍火和兵力,朝鮮換取了俄方的能源、糧食及尖端技術。朝軍新近建造的5000噸級驅逐艦“崔賢”號已經下水,另有消息稱,俄可能協助朝升級導彈制導系統。這種“炮彈換戰艦”的模式,讓朝鮮在打破國際制裁的同時,加速軍事現代化進程。
俄朝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
總而言之,朝軍援俄庫爾斯克大獲全勝,就是一場“打出國威”的勝利宣言。朝鮮通過綁定俄羅斯,為自己打造出了一副“戰略鎧甲”。若普京在勝利日慶典上公開確認對朝安全承諾,無異于給《俄朝條約》蓋上“血盟認證”。而朝軍“境外作戰能力”的展示,也將刺激韓國加快“戰略自主”步伐。
同樣值得警惕的是,朝鮮通過庫爾斯克行動驗證了“危機邊緣外交”的有效性——以有限軍事冒險換取戰略主動權。這種模式可能被復制到未來半島危機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