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俄羅斯美麗的港口城市海參崴嗎?雖然俄羅斯對于這座城市的稱呼是符拉迪沃斯托克,這一稱呼的含義是東方征服者或統治東方,但還是有不少國人更習慣用海參崴這個名字。
原因在于,海參崴陪伴國人的時間比俄羅斯人長出不少。在沙俄人戰勝滿清統治者之前,海參崴的大多數居民就是國人。盡管俄羅斯人得到海參崴后,讓海參崴的外貌有了很多新變化。
可是海參崴的內核卻沒有這么容易發生改變,也就是衣服換了,味道沒變。海參崴之于國人就相當于是魚離不開水,這是俄羅斯人不得不承認的地方,也是必須要為之驚奇不已的地方。
像海參崴無數居民在生活方面樣樣離不開我國就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反映和表現。買東西買中國貨、吃飯就去中餐館和補鞋修鞋找中國人都是海參崴居民的日常習慣,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早在2007年的時候,海參崴就在以上幾大方面同我國密切相連。當時還有媒體做了特別報道,內容是華人生意已經滲透到了海參崴的各行各業當中,幾乎成為海參崴內在的不變烙印。
當然,這個烙印符號的源頭是我國,是中華文化。時任海參崴市對外聯絡與旅游委員會主席的安德列·尤利耶維奇就這樣說道:“30年前我的曾媽媽告訴我,中國的商品質量是最好的。”
安德列·尤利耶維奇還補充說:“中國的商品,特別是食品,救了我們這座城市,如果沒有這些,我們可能就完了。除去食品之外,一些家用電器和全市的裝飾建材也幾乎都來自于中國。”
這表明產自于我國的商品至今依然在影響海參崴人的日常生活,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我國商人絕大多數都在海參崴低調悶聲發大財。不少人只知道跑去東南亞地區或者是美日韓三國淘金。
卻未發現在離我國不遠的海參崴也是做生意賺錢的聚寶盆,幾乎是只要來了并踏踏實實經營下去就可以賺到錢。因為海參崴是一個遠東的知名旅游城市,可以源源不斷地聚集大量財富。
雖然去海參崴旅游的國人數量并不算多,當時只有17萬人多一點,但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海參崴不禁賭。也就是海參崴實際上有著“遠東賭城”的稱號,可以吸引滿懷富豪夢的人。
當然了,也有部分人不喜歡產自于我國的商品。甚至還有人滿懷敵意,認為我國出產的商品都是劣質商品的。然而,必須要指出的是類似的情形并不少見,甚至于偏見存在于世界各國。
比如即使是在我國國內都存在著地域黑的突出現象,很多人在討論個例案件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地上升到地域歧視的高度,然后一場罵戰就此愈演愈烈。然而,這場罵戰原本可以避免。
或者說這根本就不同任何地域高度相關,是人身上的偏見和歧視造就出了這一切。然而,雖然海參崴存在著大量做生意的國人,可是這些國人彼此之間并不認識和熟悉,反而相當陌生。
有俄羅斯學者曾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海參崴的國人并不存在群體往來現象,反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每個中國人都可以說自成一個獨立封閉的小社會。
即便大家職業相同也不經常往來,但很多中國人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這種獨立而封閉的特征還超出了職業的固有限制,像在海參崴留學的學生就和在海參崴做生意賺錢的商人不相接觸。
好像學生和商人之間天生就有一道隔閡,但俄羅斯人身上卻沒有這種現象。俄羅斯學者經過一番研究和調查認為,海參崴的特殊性造就出了這般奇特的現象,海參崴就像海市蜃樓一樣。
當然,是生活在海參崴的國人群體的海市蜃樓。因為不管是前來留學的學生還是做生意賺錢的商人,幾乎都沒有永久留在海參崴的打算,也就是在海參崴生活卻不把海參崴當成是家鄉。
仿佛人們并非是受到內心深處懷抱著的對海參崴的無限熱愛才來到海參崴生活的。不得不說,俄羅斯學者的研究十分體察入微。因為海參崴對于國人來說就是承載了痛苦記憶的糾結之地。
意思是海參崴歷史上是屬于我國的,不少國人也在海參崴生活。可海參崴最后卻經由無能的滿清統治者送給了沙俄侵略者,之后的海參崴便在俄羅斯人的改造下逐漸更換了舊有的模樣。
很多國人對此無法接受,并在心里由衷認為海參崴還是屬于中國的領土,只是囿于當下現狀無法改變。所以即使不少國人愿意去到海參崴生活一陣子,但定居下來還是太過冒險和出格。
其實國人不單單是在海參崴如此,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能找到相關例子。然而,這些沒有選擇主動融入當地生活的國人至少存在著三大方面的考量。其中某些考量還可以成為共性的部分。
一是海參崴已經不是我國的固有領土,即使以前是但現在已經不是了,定居海參崴和脫離故土投奔他國無異;二是海參崴的模樣已經發生了改變,即使留在這里也找不回以前的記憶了。
既然如此,定居在海參崴又有什么意義呢?三是在海外的國人絕大多數都會對他人豎起高墻。因為國外不同于國內,在國外生活可謂充滿了挑戰,不僅來自于生活上也由衷來自于心理上。
由于歷史、風俗和語言等存在較大差異的緣故,不少國人會恪守本色,寧愿去忍受長時間的寂寞也不愿同當地人打成一片。這種不安全感一旦在心中確立就會不由自主地砌起一道高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海參崴低調發財的中國商人是十分可憐的。雖然能夠賺到錢,但卻失去了有意義的生活,每天只為賺錢而奔波煩惱。而且一旦出了什么事情也幾乎是不為人知的。
這使得當地的俄羅斯人和國人之間幾乎沒有太多往來,盡管當地的俄羅斯人在生活當中的很多方面都離不開我國制造的商品,但在許多俄羅斯人眼里,國人就是生產者和經銷商的代名詞。
更為重要的是,不少走出去的國人一直都以賺到錢就回國養老為目標。像意大利的兩位記者拉菲爾-歐利阿尼和李卡多-斯達亞諾就出版了《不死的中國人》一書,對這種現象做了調查。
當然了,還有不得不說的一點原因是海參崴曾在2007年左右有過出臺針對于外國人的“禁商令”。就連俄羅斯媒體也承認禁商令的存在不僅影響外國人經商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但俄羅斯對于遠東地區的輻射能力較弱,在遠東地區經濟基礎極為薄弱的情形下,對于經濟威脅政治的可能性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如果讓遠東地區發展起來,離心力就會大大增強了。
參考資料:
央視國際 [俄羅斯海參崴的中國烙印:華人生意滲透到各行業]
中國社會科學網 [海參崴,再次觸動中俄神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