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又一次封影帝了。
這也是他第二次在華表獎上獲獎了,成為歷史上該獎項首位“二封”影帝。
這一結果,網友表示并不意外。
演技和實力,早已成為他的代名詞。
意外的是,就在記者采訪時,他突然宣布:
要暫時告別演藝圈。
“前幾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覺得有點太迷了,所以就故意讓自己停下來。”
“我也不說具體時間了,就停到自己覺得滿意的狀態吧。”
此話一出,全網嘩然。
畢竟,張譯是現在娛樂圈里難得的實力派演員。
從《士兵突擊》的史今班長,到《雞毛飛上天》的陳江河,再到《三大隊》里的程兵,他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
但好像,聽他話里的意思,他似乎也遇到了職業生涯的瓶頸期了?
“啞火”的張譯,真的需要轉型嗎?
“張譯怎么演什么都是一套模版?”
張譯的困境,似乎是從2023年開始的。
有網友說:
“只要張譯一出場,我就知道全劇最偉光正最忍辱負重的角色,必須是他了。”
更是有網友直接說:
“張譯怎么現在演什么都是一套模版?”
好像,確實是這樣。
這些年張譯演的角色,雖然身處不同故事,但特質都很相似:
堅毅的眼神、緊繃的嘴角、永遠挺直的脊梁,以及那份近乎執拗的正義感。
而且,他演的這些角色,通常是忍辱負重、熱血難涼的小人物。
突出一個“苦”,還有“軸”。
執拗的性格,沉重的過往,在逆境中堅守信念。
用近乎自虐的方式,詮釋著"忠誠"與"奉獻"。
《狂飆》里的的安欣,雖然被邊緣化、被打壓了、一夜白頭。
但他并沒有被打垮,而是選擇了蟄伏,默默的等待一個時機。
《三大隊》里的程兵,因為一次審訊事故,從警察淪為了階下囚。
但他的一腔熱血并沒有涼,獨自追兇12年,只為還一個公道。
《他是誰》中的衛國平,神經質、偏執,為了討回公道,伸張正義,最終跌跌撞撞在失敗中慢慢地成長了起來。
一部接一部,“警察/公安/正派專業戶”成了張譯的標簽。
影視劇里的公檢法制服,都快被他集齊了。
背負著沉重的使命,帶著想要偵破案件的一腔孤勇,近乎悲壯的堅持。
每一個角色都那么“苦”,每一個角色都非常“軸”。
每一個角色都熬白了頭發。
這樣的塑造,固然動人。
可當相似的形象反復出現,即便是張譯這樣精湛的演技派,也難免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所以就連十年老粉都開始說:
“演技是真的好,但角色卻越來越重復了。”
從“無冕之王”,到影視圈最年輕的“大滿貫”影帝。
再到網友現在說的,“演啥都一個樣”。
這樣的張譯,難道真的是時候要改變了嗎?
這個問題,或許我們能從張譯本人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我作為演員的唯一標志,
不是演戲,而是跑劇組”
如果說,張譯演的角色都很“軸”。
那么,張譯本人其實更“軸”。
很少有人知道,張譯其實是非專業出身的,而且是直到28歲才開始出道。
在某個頒獎典禮的感言中,他平靜地回憶那段蟄伏期:
“我也跑過劇組,而且一跑就是五年。”
這五年間,他帶著簡歷穿梭在各個片場,遞出去的照片數以千計。
最艱難的時候,他苦笑著說:
“維系我作為演員身份的唯一標志,不是演戲,而恰恰就是跑劇組。”
打小就想演戲的他,卻總是與專業學校無緣。
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兩次報考北京廣播學院,都擦肩而過。
最后好不容易自費上了戰友文工團,穿上了軍裝,成為了一名一名光榮的文藝兵。
可就算他再努力,因為長相不佳,他還是被評價,“吃不上這碗飯”。
甚至,恩師在退伍時,還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孩子啊,你演戲那就是個死啊!”
要是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早就換賽道了。
可憑借著一股“軸”勁,張譯硬是擠出了一條演員的道路。
轉折是在2005年,《士兵突擊》電視劇開拍。
在話劇版《士兵突擊》當過幾年場記的張譯,非常興奮。
因為,他早已把《士兵突擊》研究透了。
他連夜給導演寫了一封3000多字的自薦信。
詳細列舉了自己適合飾演許三多的16點理由。
導演沒有給他演許三多,但給了他史今這個角色。
這是他的第一部電視劇,卻也是他最打動人心的角色之一。
尤其是史今退伍的那場戲,感動了無數人。
命運的安排總是充滿戲劇性。
拍攝當天,張譯在現實中同樣接到了部隊的轉業通知。
鏡頭內外,兩個時空的離別在此刻重疊。
他用顫抖的嘴角、泛紅的眼眶,和那滴最終滑落的淚水,完美詮釋了中國軍人"有淚不輕彈"的隱忍與深情。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其實,如果說張譯很“軸”的話,我覺得另一個詞可能更加合適:
“癡”。
這種"癡"不是固執,而是一種近乎虔誠的專注。
反而他的軸,其實是骨子里自帶的。
在成為演員的這條路上,他一直在被否定。
但周圍的人對他越是否定,他就越想證明自己。
他越不被認可,他就越“軸”。
他就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從當年被斷言"不是演戲的料",到今天成為公認的演技派。
用二十年的時間,詮釋了什么是"不瘋魔不成活"。
“演員不能離開土壤,不能離開生活”
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張譯現在真的被困在偉光正的苦情角色里,急需轉型嗎?
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
不是他離不開這類角色,而是這類角色離不開他了。
有沒有發現,在宏大題材“正劇”的這條賽道里,他幾乎成為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
當制作方需要一個能完美駕馭"偉光正"角色,又要確保表演不落俗套的演員時,張譯就成了那個"標準答案"。
他的國民度、演技口碑和正面形象,使其成為投資方最放心的選擇。
這不是張譯的困境,而恰恰是內娛優質演員稀缺的困境。
說“不是”,則是因為——
張譯的戲路,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寬廣。
除了警察形象之外,他早已塑造過很多其他類型的角色。
《北京愛情故事》里的石小猛。
那個在天臺嘶吼"我只能活下去,死也要死在這"的北漂青年,將小人物的掙扎與扭曲演繹得令人心碎。
《雞毛飛上天》里的陳江河。
那個抱著麻袋、咧嘴憨笑的經典畫面,至今仍是觀眾最愛的表情包之一。
《追兇者也》中的殺手董小鳳。
這個神經質、偏執又帶著黑色幽默的亡命之徒,更是與他一貫的正面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那場吃面的戲,更是被錄入了北電教材,成為了教科書式的表演。
而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其實都在訴說一個事實:
張譯從來不是被角色定義的演員。
而是能夠賦予每個角色獨特靈魂的表演者。
盡管這兩年已經紅了,但張譯卻非常低調。
他為自己設了兩個底線,一是不參加綜藝,二是不為片酬拍爛片。
“如果和這個角色很難,即便給再多錢我也不演。”
就像陳凱歌說的:
“張譯是一個戲比天大的演員。”
他需要的,或許不是轉型,而是更多突破自我的機會。
所以,他才會想要暫時的離開。
才會說出這句話:
“演員不能離開土壤,不能離開生活。”
在聊到接下來的生活時,他還表示:
“要多陪陪我的貓,多去到大街上。”
這樣的決定讓人意外,卻也讓人敬佩——
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當多數演員忙著維持曝光時,張譯卻選擇沉入生活的深海。
這種反其道而行的勇氣,恰恰詮釋了什么是"戲比天大"的執著。
這樣的選擇,也讓"影帝"這個頭銜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它不再只是演技的證明,更是藝術操守的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