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叔的五一檔試毒報告,來了。
第一部,《水餃皇后》。
原因很簡單,對卡司有期待。
去年又憑《第二十條》拿下了百花獎影后。
不過,雖然麗姐知名度不必多說。
可論角色,總是綠葉多,主角少。
以馬麗的實力來說,著實有些可惜。
說著說著,《水餃皇后》就來了。
這部電影被視為其「首部大女主」「轉型之作」,很難不讓人期待。
其次,導演劉偉強,代表作一部比一部硬。
執導過《無間道》《古惑仔》系列電影。
做攝影,合作過王家衛《重慶森林》《旺角卡門》、徐克《黃飛鴻》系列等名作。
影片配角,又是一眾香港老戲骨。
其中包括剛憑《我愛你!》拿下華表影后的惠英紅。
名導+雙影后配置,確實吸引力拉滿。
電影票房,也目前高居五一檔首位。
魚叔自然忍不住前去驗貨。
但看完之后,被震驚了——
《水餃皇后》
這部電影讓魚叔心情很復雜。
因為單純地說它 「爛 」,并不是很貼切。
「爛 」的前提,是它得是一部電影。
《水餃皇后》給人的感覺,卻是一部「百度百科配套的人物宣傳片」。
還是較為劣質的那種。
主角原型,是全球知名速凍食品品牌「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健和女士。
她山東小鎮出身,孤身帶著兩個女兒流落香港。
把一個餃子攤,一步步做到全球知名企業。
從身無分文到身價數十億,經歷相當傳奇。
整部電影所講述的,正是她的生平創業史。
如此杰出的女性榜樣,又有豐富的時代地域背景。
還有名導、全女編劇團以及一眾實力派演員加持。
怎么看,都是一個天選的大女主本子。
連馬麗本人都說,這個機會:
「可能有的人一輩子也遇不到」
但,成片質量真是把魚叔看愣了。
煽情音樂從頭響到尾,動不動就給慢鏡頭。
剪輯節奏混亂,配音錯位出戲。
PPT式的劇情流水賬,連轉場方式都是基礎款滾動大字......
手法簡陋到堪比學生作業。
而且,因為煽情太過,整個片子給人一種「塑料感」。
僵硬虛假,仿佛匯報表演。
比如,片中為了彰顯女主角奮斗路上跟鄰里之間互相幫扶的真情義跟和諧關系。
直接來了段春晚同款真·「大家一起~包!餃!咂!」劇情。
未經允許,讓觀眾提前在電影院過了年。
來,大家感受下這個場面的氛圍:
「好吃!好吃啊~好吃。」
甚至,以上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
片子成立的基礎,也就是人物塑造,也是災難級的。
失敗到什么地步?
一部打著 「大女主 」標簽的故事,又挑起了 「虐女 」 「消費苦難 」 「苦情硬煽」爭議。
讓人想起那部被罵到 至今未開分的《我本是高山》,這么快2.0就來了。
更有觀眾精準概括了全片內容:
「《俺娘馬小麗》」
人物原型臧健和的經歷,確實能映照出一代女性生活的諸多共性。
天崩開局,家庭、婚姻皆不幸。
母親獨自一人,艱難地將臧建和與妹妹拉扯大。
建和嫁了人,生下兩個女兒,丈夫卻 「返鄉 」離開。
母女仨投奔而去,絕望地發現丈夫已有新的妻兒。
建和性格要強,不愿屈就,便帶著兩個女兒留在香港討生活。
日子艱難,建和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卻要做好幾份工。
刷碗、洗車、做護工......一度透支傷病到無法站起。
被逼到絕境處,甚至想過一死了之。
彼時,是女兒的呼喚和一路遇到的善意,留住了她。
建和無路可走,便開始自己 「做生意 」。
在鄰里的幫助下,在人流量大的灣仔碼頭支起小攤。
用一碗碗家鄉水餃,搏來了命運的轉機。
傳統女性的堅韌,感人的母女情,以及溫暖的鄰里情誼,任何時候看都十分動人。
觀眾會在這個過程中想到自身,想到母親,繼而觸及淚腺。
甚至主角越是艱難,觀眾淚意越濃。
但還是那句,這些取材于真人真事的橋段誰拍都感人,跟片子本身關系不大。
這些故事你看百度百科也可以,又何必看電影呢?
歸根結底,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動人,就是因為更鮮活的人物塑造。
充分挖掘角色內心,讓她在觀眾心中 「活 」起來。
而該片之所以陷入口碑爭議,就是因為沒做到。
以往我們沒對比,但最近剛好有一個完美的例子。
同樣涉及母女、鄰里、女性成長,《苦盡柑來遇見你》的故事那么苦,卻能做到讓人不覺苦。
為啥?
就是用真實細節搭建真實感受,讓觀眾參與角色的人生,而非旁觀她的苦難。
愛純和寬植的小家一樣舉步維艱,是看似冷酷的房東老夫婦默默救濟。
米缸里的米要等入夜了才敢一點點偷偷地加,是過來人照顧年輕人尊嚴的善意。
這些小小的善意唯恐被發現,被拒絕,靜靜等著觀眾和愛純一起回過神來。
可找上門去感謝,又都被對方隨口搪塞過去。
矯情的話不必說,大道理沒人講,只有平實的寬慰。
對比《水餃皇后》,也設置了一位嘴硬心軟的房東紅姐(惠英紅 飾)。
在建和擺攤初期生意不順時,紅姐深夜煮面寬慰。
相似的橋段在這邊沒了克制,而是架好專門的舞臺,備好足足的說教金句。
消費著演員的表演,狠狠煽上一把,唯恐觀眾不哭。
「紅姐:我遇到我老公時,是做妓女的。他跟我說,你不偷不搶,靠自己賺錢,憑什么總是低頭,人家看不起你有什么所謂。」
卻不知,一下抹平了所有復雜性,讓人物變得工具化。
而像這樣「主角有難-好心人出現-事情解決」的套路,遍布全片。
連上門收保護費的黑道大哥,都因建和維護女兒的母性想起了自家親媽,而當場照顧起生意。
于是在此之下,影片個人成長與創業史兩個主題雙雙淪為流水。
給人一種主角受受苦、流流淚、喊喊口號,就突然致富了的荒謬感。
「黑道大哥扭頭喃喃道:好像我老母哦。」
正當魚叔懷疑,片子拍成這樣到底有誰會被真的打動時,答案出現了:
就是導演本人。
他在原型事件之外,還加入了自己母親的事跡。
比如剛剛黑道大哥那段兒。
倒不是說這份兒心不好,而是創作者過度自我感動會丟失部分專業性。
讓作品變成一個人想象中的母親頌歌,而非多面視角下的獨立故事。
正如本該增加作品厚重性的文化地域元素,在片中輕描淡寫地浪費掉。
建和個人因對 「水餃 」的特殊感情所影響的,拒絕日本企業介入包裝的決定,也因此變得突兀,只給人擺立場的刻意感。
這顯然大大折損了原型所具備的人物厚度。
而最讓魚叔感到可惜的,還是演員。
尤其是馬麗。
坦白講,這片子如果不是馬麗演,我可能看不完。
我看到不少人說,馬麗在一眾香港演員里顯得突兀,演技也被惠英紅吊打。
魚叔不同意。
并非誰比誰差,而是表演和作品類型造就的風格不同,各有各的好。
馬麗的表演十分生活化,不止表現在包餃子的熟練動作。
還有用經驗造就的真情實感,帶動狀態的表現。
可惜就可惜在這,馬麗的表演被作品的失敗浪費,甚至反噬了。
全片接連不斷的崩潰與哭戲,整得觀眾心累逆反。
實不相瞞,連觀眾拍攝的馬麗線下互動視頻的感染力都吊打正片。
她看到一個叫著 「媽媽 」的女孩(觀眾)吃水餃沒有筷子,走過去詢問:
「怎么不吃呢?沒有筷子是不是?來,閨女,開吃,熟了吧,應該熟了,味道怎么樣?」
都是很簡單的話,卻比片子里 「媽味 」更濃。
原因無非一旦刻意,就落了下乘。
說到底,演員本人氣質與角色十分適配,連經歷與扮相都相當貼合。
對于完成作品來說,能力有過之無不及。
馬麗本人在領獎臺上拿到她人生第一個女主角獎杯時也感慨道:
喜劇女演員想要獲得表演認可更為艱難,所以她一度想過放棄。
堅持二十年,正是因為熱愛表演。
所以更需要作品機會,探索更大的表演空間。
她為了這個角色增肥15斤,全素顏出鏡,都是肉眼可見的誠意付出。
也正是如此,魚叔才心情復雜。
比一部爛片更讓人無奈的,是我們明明有好演員,卻只能辜負。
而這恰恰證明了,目前內娛最缺的仍然是好作品。
這一次盼望苦盡甘來的,也許不止是觀眾。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 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