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誰寫的劇本,憑什么讓我背臺詞?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美國從觀眾變成導演,還試圖扮演裁判長。結果發現,這出戲它導不了,演員不聽話,觀眾也不買賬,于是開始發脾氣。
美國為什么一直針對中國?
劍橋大學政治專家馬丁·雅克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美國認為中國犯了兩條“原罪”:沒按它設定的方向“西化”,還在全球舞臺上跑得太快。說到底,不是中國犯規,是美國怕被反超。
中國不照劇本演,美國就急眼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起步。那時的中美關系并未劍拔弩張,反而相對穩定。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起點低,經濟落差巨大;二是美國自信中國會在現代化過程中“西化”。英國劍橋大學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指出,這兩個假設深在美國戰略精英的認知中,幾乎被視為“常識”。
當時中國剛從計劃經濟起步,GDP總量僅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美國人認為,中國底子薄,無力挑戰全球第一的經濟強國。這種優越感貫穿整個20世紀末。
更深的誤判在于“制度想象”。美國普遍相信,現代化=西化,市場經濟最終會引向西方式政治制度。換句話說,中國一旦搞經濟改革,就必然會引入“多黨選舉”“三權分立”等西方政治結構。他們堅信這一軌跡不可逆。
然而中國的發展道路脫軌了美國的預設。中共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并未引入西式多黨制度。經濟越發展,體制越穩固?,F代化進程中,中國構建的是本土路徑,而不是舶來模型。
這種局面,在美國眼中成了“出軌”。美國決策層開始意識到,中國并未成為“另一個美國”,反而是個風格獨立的系統強國。這就激起了他們的制度焦慮——“我們以為你會變得像我們,但你偏不”。這成了馬丁·雅克口中中國的“第一條原罪”。
在這種落差中,2008年金融危機成了分水嶺。美國深陷自1931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而中國穩住增長,迅速推出“四萬億”計劃。危機初期,中國GDP同比增長9.6%,美國則陷入經濟負增長。這打破了美國對“經濟制度優越”的信念。
原先他們以為,中國不照“美國腳本”走,遲早會“撞墻”。可結果是,美國先栽了跟頭,中國沒停下腳步。現實反轉,美國開始焦躁。焦躁的起點不是現實威脅,而是預期破產。中國既沒崩潰,也沒轉軌,還站穩了腳跟,這才真正讓美國感到“害怕”。
于是,從好奇觀望到打壓遏制,步步推進。美國發現,劇情不按預期發展,它只好“砸場子”。這場打壓行動,起點在誤判,根源在焦慮,方式卻愈發極端。這也為后來的沖突埋下深水暗涌。
中國發展太快,美國不敢坐視
2008年以后,美國的態度變了,變得急,變得狠,變得多線并發。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指出,美國對中國最根本的不滿,并非經濟、貿易或外交,而是崛起速度。
金融危機前,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5%。到2019年,這一比例已超過15%。全球制造業占比超30%,5G標準技術專利全球領先,高鐵總里程世界第一,出口總額連續多年全球第一。這些不是對抗美國的手段,而是中國發展路徑的自然結果。美國卻不這樣看。
美國的“老大心態”形成于冷戰勝利之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它成了唯一超級大國。馬丁·雅克強調,霸權慣性讓美國難以容忍任何挑戰者,哪怕這種挑戰是和平的,是合規的,是合作共贏的。
一旦有人觸及“權力邊界”,反應就是圍堵打壓。貿易戰、科技封鎖、半導體禁令、抹黑中國制度形象,這些動作背后,不是戰略清晰,而是情緒失控。
例如,美國曾全面封殺中興通訊。2018年,因“違反美國制裁政策”,中興遭受長達七年的出口禁令,直接導致生產線停擺,市值暴跌超50%。同年起,美國又對華為展開技術圍堵,限制芯片供應商與其合作。
這些行為的共同點是——沒有證據支持“國家安全威脅”的說法。都是憑空設定,再強行執法。核心不是中國違法,而是中國做得太好。
馬丁·雅克稱,這就是“中國第二條原罪”:你發展太快,追得太緊。
更讓美國難以釋懷的是,中國不僅崛起速度快,還展現出制度競爭力。美國原本想輸出“自由市場”與“民主制度”,結果卻看到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經驗表示興趣。這種趨勢沖擊了美國自我塑造的價值壟斷感。
于是打壓再升級。2018年至2021年,中美關稅總額達到5500億美元。全球產業鏈被撕裂,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美國企業自損嚴重。但美國政府仍然執意推進對華遏制路線。
這種“遏制”已脫離理性框架。不是戰略需要,而是霸權恐慌。在中國一步步走向全球舞臺中央的同時,美國卻在不斷揮舞舊世界的權杖。
但越是壓制,越顯焦慮。越是焦慮,越顯失控。這不是針對中國犯了錯,而是因為中國做對了事,走對了路。
中國沒變,美國變了
1978年到2008年,中美關系以合作為主。美國需要穩定的東亞市場,中國需要國際發展空間??梢粓鼋鹑谖C之后,美國認知斷裂。馬丁·雅克說,這背后的根源是制度焦慮與歷史慣性疊加。
美國視“西方式民主”為唯一標準。中國堅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強調治理能力而非意識形態標簽。兩者并無“優劣之分”,卻被美國硬拉進“對錯框架”。
例如,《決定》中提出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將黨的領導與市場改革結合。這種設計與西方自由資本主義不同,但其成果體現在扶貧、基建、科技等多個方面。
但美國無法接受這種“異類成功”。在其邏輯中,成功只能源自“民主模板”。如果中國走出一條新路,而且走得穩走得快,那就是“制度挑釁”。
馬丁·雅克指出,美國對中國制度的誤解,源自對“西方例外論”的盲目信仰。它不認為別的國家有權利另辟蹊徑。一旦有人成功,就成了“政治威脅”。
于是,美國開始強化“價值輸出”,通過輿論、媒體、外交話術貶低中國模式。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G7等場合,抹黑中國制度、攻擊中國政策。
這種做法不是戰略博弈,而是觀念困境。它顯示的不是美國強大,而是美國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馬丁·雅克強調,未來的全球秩序不會再由單一國家主導。中國的發展路徑,是對現有規則的豐富,而非顛覆。美國若不能接受多樣性,只會在愈演愈烈的對抗中,錯失歷史機遇。
歷史不是劇本。角色可以重塑,結局可以共贏。問題在于,有沒有放下導演夢的勇氣。美國若繼續堅持舊模板,只會看到更多“原罪”,而非伙伴。
參考資料
英國學者:對華關系,西方犯下一個巨大的歷史性錯誤-觀察者網-2024年08月05日
美國為什么一直針對中國?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這么說-環球網-2020年09月2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