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那個理學盛行、禮教森嚴的時代,女子的言行被諸多規矩所束縛,而尼姑更是被視為斬斷塵緣、一心向佛的修行者。
然而,在臨江青石鎮郊的女貞庵中,卻有一位尼姑陳妙常,以一首大膽的《西江月》,傾訴了自己內心熾熱的春思,令無數男人讀后都為之臉紅,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段別樣的傳奇。
陳妙常本出身于臨江的官宦之家,自小體弱多病,父母無奈之下,將她舍入空門,希望借助佛門的清凈,讓她遠離病痛與災禍。
在女貞庵中,陳妙常開啟了與青燈古佛相伴的日子。庵中生活雖清苦,卻也給了她充足的時間去學習。她勤奮好學,詩文方面造詣頗高,所作詩文俊雅清新,字里行間透著不凡的才情。同時,她對音律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天賦,經過不斷鉆研,琴藝更是爐火純青。
時光流轉,陳妙常漸漸出落得亭亭玉立。十五六歲時,她仿佛一朵盛開的鮮花,容光煥發,秀艷照人。加之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時間,聲名遠揚。她的琴聲,如潺潺流水,似山間清風,常常吸引眾多宿住女貞觀的客人前來聆聽。
每至夜晚,明月高懸,清風徐來,陳妙常端坐于庵中庭院,輕撫琴弦,那悠揚的琴聲便飄散在夜色之中,讓人為之沉醉。
一日,淮西人張于湖,這位進士出身的才子,奉派出任臨江縣令。在赴任途中,他來到臨江縣境的青石鎮,舍舟登陸后,選擇夜宿鎮外山麓的女貞庵,打算在此歇息兩日,再精神飽滿地走馬上任。
正值初秋時節,夜晚月白風清,張于湖漫步于月下山間,享受著這難得的寧靜。忽然,一陣錚錚琮琮的琴聲傳入他的耳中,那琴聲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他的腳步。他循聲走去,轉過假山叢樹,眼前的景象讓他眼前一亮。
只見陳妙常身著寬袍大袖的尼姑服飾,端坐在庭院之中,專注地彈奏著古琴。月光灑在她的身上,仿佛為她披上了一層銀紗,更增添了幾分出塵之美。張于湖被這美妙的琴聲和眼前的佳人所吸引,靜靜地站在一旁,沉醉其中,直到一曲終了。
后來,潘必正也來到了女貞庵。潘必正與陳妙常相遇后,兩人開始有了交集。潘必正見陳妙常才貌雙全,心中好奇,便問她:“人言,非經大難,不入空門,姑娘才貌出眾,何事看破紅塵?”
陳妙常輕聲答道:“人思病時,塵心自減;人想死時,道念自生。皈依佛門,乃獲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經過大難呢?” 她的回答,透著一種超脫的淡然,卻也隱隱讓人感受到她內心深處或許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此后,潘必正時常找陳妙常交流。一日晨起,他興致勃勃地來到東廂,找到陳妙常,說是夜來填詞一闕,煩請她斧正。陳妙常接過松花箋,只見上面寫道:“清風明月女貞庵,方外地;物我兩忘好修行,活種仙。絕世容顏瓊姬態,傾城國;淡裝全無半點俗,荊山玉。” 陳妙常讀罷,不禁大為欣賞。
從這首詞中,她感受到了潘必正對她的贊美與欣賞,從此,她對潘必正多了一份好感。自那以后,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詩論文,弈棋品茗。在一來二往的交流中,彼此的關系快速熟稔起來。隨著關系的親近,潘必正漸漸能夠登堂入室,進入陳妙常的禪房。
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潘必正無意間看到了陳妙常夾在經卷中的一闕艷詞:“松院青燈閃閃,蕓窗鐘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一念靜中思動,遍身欲火難禁,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
這首詞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潘必正心中激起了千層浪。他看后,大為驚訝,心中原本以為堅不可摧的情感防線,竟在此時轟然崩塌。他閉目冥想,一幅松風夜靜、青燈明滅的深宵畫面展現在眼前:空幃孤衾,輾轉反側,青春的胴體,翻騰于無盡的蒼茫里,那不正是夢寐以求的妙齡艷尼陳妙常嗎?
潘必正心中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沖動,他決定回應這份情感。于是,他展紙濡毫,也填詞一闕:“玉貌何傅粉,仙花豈類幾品,終朝只去戀黃芽,不顧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頭經誦南華,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許彩鸞同跨。” 填好后,他將詞放在陳妙常的案頭。
陳妙常看到潘必正的詞后,心中一驚,埋怨他枉讀四書五經,不該逾越禮法而填寫淫詞。潘必正卻單刀直入地諷刺道:“出家人都‘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了,讀書人難道就不許問問‘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許彩鸞同跨’嗎?”
陳妙常頓時羞紅滿面,低頭忸怩道:“你怎么偷窺他人詞稿!” 但隨著秘密被戳穿,陳妙常的防御陣線上,乍然露出一個巨大的缺口。潘必正怎能錯過這個機會,他乘勝追擊,一步步走進了陳妙常的內心。
最終,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成了潘必正愛的俘虜。此后,兩人夜夜纏綿于禪榻,在陣陣梵音寺鐘聲中,這原本修身養性的佛門凈地,竟成了談情說愛的所在。
日子一天天過去,神女下巫山,云情雨意濃。然而,幾度春風過后,陳妙常發現自己珠胎暗結。
這個消息讓她陷入了極度的恐慌與憂愁之中。一日,她滿面愁容,珠淚盈眶,從袖中掬出一幅彩箋遞給潘必正,上面寫道:“眉似云開初月,纖纖一搦腰肢,與君相識未多時,不知因甚裙帶短些兒。見茶飯不饗常似病,終朝如醉如癡,此情尤恐外人知,轉將心腹事,報與粉郎知。” 潘必正看罷,不禁大吃一驚。
他深知此事一旦敗露,后果不堪設想。當天,他便匆忙趕往臨江縣城,打算到藥鋪配一帖墮胎藥,先解決目前的燃眉之急,以免當眾丟人出丑。但在途中,他轉念一想,即便解決了眼前的難題,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為了徹底解決問題,他決定與老友張于湖商議之后再作打算。
潘必正見到張于湖后,一五一十地將來龍去脈和盤托出,懇請老友設法成全。張于湖聽后,哈哈大笑,說道:“此事不難料理,你可以到縣衙捏詞說你與陳妙常自幼指腹為婚,后因戰亂離散,而今幸得重逢,訴請完婚,我自有處置之道。”
潘必正聽后,歡天喜地地回到女貞庵,向陳妙常說明了一切。陳妙常經過一夜的思考,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硬著頭皮隨著潘郎來到縣衙,呈上了狀紙,惶驚萬狀地跪在堂下聽候發落。只聽堂上厲聲道:“卷簾抬頭!”
陳妙常空門偷情一事,后來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張,更由于昆曲《玉簪記》的傳播,變得家喻戶曉。在《玉簪記》中,對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愛情故事進行了更為藝術化的加工,讓這段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而陳妙常那首大膽的《西江月》,也成了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它不僅僅是一首詞,更是陳妙常對愛情勇敢追求的象征。在那個封建禮教束縛人性的時代,陳妙常敢于沖破世俗的藩籬,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精神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她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進了那個壓抑的時代,讓人們看到了人性中對愛情的渴望與執著。
參考資料:陳妙常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尼姑)_百科(抖音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