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俄國大地爆發了舉世矚目的十月革命,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紅色社會主義政權 —— 蘇俄應運而生。1922 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成立,一個嶄新的國家以獨特的姿態登上了世界舞臺。
彼時,蘇聯面臨著西方國家的重重包圍,然而,它卻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奇跡 —— 快速實現工業化。歐洲國家歷經數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進程,蘇聯僅僅花費了 10 年時間便迎頭趕上,甚至讓自身的工業產值超越了歐洲所有國家。這一輝煌成就的背后,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究竟采取了哪些非凡舉措,在短短 10 年里完成了如此艱難的工業化積累呢?
一、農業政策:奠定工業化基石
斯大林上臺伊始,蘇聯在農業領域繼續推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這一政策影響下,蘇聯農村普遍呈現出相對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農民能夠將農產品自由地送到集市交易,私人資本也得以涉足農村市場。然而,新經濟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蘇聯經濟,但蘇聯的重工業布局幾乎一片空白。畢竟,沙皇俄國本就是一個工業遠落后于西方的國家,日俄戰爭中俄國軍隊的慘敗便是明證。為防止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重蹈覆轍,斯大林果斷將列寧設想的 “國家工業化” 提上日程。
1927 年,斯大林啟動了農業集體化進程。在此之前,由于列寧時期主要任務是擊退敵人進攻與恢復經濟,并未全面開展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隨著蘇聯經濟逐漸擺脫一戰陰霾,農業集體化成為了工業化的先聲。
蘇聯是一個真正地大物博的國家,有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這為其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農業集體化過程中,蘇聯運用了一種經濟學概念 ——“剪刀差”。所謂 “剪刀差”,是指在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價值所出現的差額。通過這種方式,蘇聯將農業創造的部分價值轉移到工業領域,為工業化積累資金。
經過蘇聯民眾的不懈努力,農業集體化與農業機械化全面實現。這一變革對重工業發展意義深遠:一方面,農業集體化為機械化創造了條件,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出的農村勞動力得以涌入工廠,壯大了工人隊伍;另一方面,農業集體化有利于余糧征集,余糧不僅保障了工業化建設的順利推進,還為國家賺取了外匯。同時,蘇聯重工業生產的農業機械又投入農村,進一步提升了糧食產量,形成了 “農村支援工業,工業反哺農業” 的良性循環。
當然,在農業集體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如強迫農民加入合作社等偏 “左” 的情況,進而引發了 “烏克蘭饑荒危機”。但不可否認,農業集體化為蘇聯工業化提供了堅實的農業保障,助力蘇聯在短短 10 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強國。其過程中的錯誤做法,也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敲響了警鐘。
二、外交突破:引進技術促發展
農業集體化為蘇聯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但蘇聯國內工業技術積累與人才培養近乎空白。為加速國家工業化,斯大林打破意識形態對立,積極改善外交環境。1933 年,蘇聯與美國恢復正常外交關系便是重要舉措。
當時,正值一戰結束后,美國經濟陷入停滯,大量的技術和資本急切需要尋找新的市場以實現增值。美國資本之所以會進入蘇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市場需求驅動:一戰后,美國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傳統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此時,蘇聯作為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美國資本看到了在蘇聯開拓新市場,獲取新利潤增長點的可能性。例如,蘇聯對各類工業制成品的需求,從基礎的生產設備到日常生活用品,為美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銷售前景。
資源吸引:蘇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美國資本對這些資源覬覦已久。蘇聯以低廉的礦產資源作為交換條件,對美國資本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通過與蘇聯的合作,美國企業能夠確保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政治環境變化:20 世紀 30 年代,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化。部分美國政治家和企業家意識到,與蘇聯開展經濟合作有助于穩定國際局勢,同時也能為美國帶來經濟利益。此外,美國國內對于經濟合作的態度也逐漸轉變,一些商業團體積極推動與蘇聯的貿易往來,認為這是解決國內經濟困境的有效途徑。
經濟利益考量:蘇聯政府為吸引外資,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給予美國企業在蘇聯的經營權、稅收減免等。這些優惠政策使得美國資本在蘇聯投資的風險降低,預期收益增加。從商業角度看,這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蘇聯豐富的礦產資源足夠支付從國外引入成熟技術的成本,這使得蘇聯能夠以資源為依托,巧妙地利用這一契機,成功換取了美國成熟的產業鏈。這一舉措使蘇聯跳過了許多在工業化摸索過程中需支付的高昂代價,直接引入先進的工業體系,大大縮短了工業化進程。
隨著與西方國家外交關系的緩和,蘇聯積極從美國引進關鍵技術,甚至成立跨國合資公司吸引外資。蘇聯汽車工業的崛起堪稱典范。1929 年,蘇聯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簽訂了價值 1300 萬美元的合同,福特公司不僅幫助蘇聯建立了高爾基汽車廠,還將美國汽車產業鏈完整地 “復制” 到蘇聯。同時,蘇聯在全國多地新建了數十家汽車制造廠,其設備與技術大多源自美國,美國還為蘇聯培訓了汽車工業工程師。
此外,蘇聯依靠外國技術援助,成功建立起化學工業、農機拖拉機制造業、飛機制造業、造船業、半導體電子產業、坦克裝甲車工業等。著名的第聶伯河大壩便是由美國人協助修建。美國援建的高爾基汽車廠在二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蘇聯紅軍炮兵駕駛該廠生產的軍車搭載喀秋莎火箭炮,在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等重大戰役中屢立戰功,最終在柏林戰役中,蘇軍憑借強大的火力敲響了德國法西斯滅亡的喪鐘。
三、教育投入:培育工業化人才
工業化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工人、技術人員與科學家。早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蘇聯便投入大量資金提升國民教育質量。1918 年 1 月,蘇維埃政府宣布學校信仰自由,擺脫宗教對教育的束縛;5 月,宣布實施男女合校,賦予女性平等教育權利。同年秋冬季,推行免費的九年制統一勞動學校,以最快速度掃除文盲,傳授基礎科學文化知識,并開設勞動課,讓教育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1920 年底,九年制學校改為七年制,并增設職業學校,培養專業人才。
1930 年,蘇聯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為滿足人才需求,實施更廣泛的全民義務教育,大力增加高等院校數量。1930 年,全國僅有 190 多所高校,到 1940 - 1941 年,高校數量激增至 810 多所。學校數量的迅速增加導致教師短缺,蘇聯政府隨即開設師范學校、師范專科學校和本科師范學院,為各級教育培養師資。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民眾享受充分的免費教育,上學無需費用。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蘇聯教育制度的發展,尤其是高校數量的快速增長,為工業化建設儲備了大量技術人才、工人和科學家。加之美國幫助培養的技術人才,蘇聯民眾文化水平實現飛躍,這些人才畢業后為國家效力,推動蘇聯在 10 年內迅速崛起為超越歐洲的工業化強國。
四、福利保障:穩固工人階級力量
蘇聯工人階級享受著免費教育、低廉租金住房、免費醫療、全額養老金等高福利體系。蘇聯政府給予工人的這些免費高福利,徹底消除了工人的后顧之憂。工人作為工廠的主人,無需擔憂被開除。這種高福利體系直至二戰后才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逐步推行。
五、勞動競賽:激發生產熱情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開展了 “斯達漢諾夫運動” 這樣的勞動競賽。斯大林對該運動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斯達漢諾夫運動的意義在于,它打破了舊有的不高的技術定額,且常常超越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這使得我國在實際上有能力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并有機會將我國建設成為最富裕的國家。”
正是以上五點關鍵因素,使得蘇聯僅用兩個五年計劃,即 10 年時間,工業產值超越歐洲,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工業化強國。“斯大林模式” 的工業化建設道路,對戰后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探索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歷史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