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陽 鄒星雨
陳風良,廣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彩繪彩塑”傳承人、“廣元工匠”、“昭化工匠”。他三十余載匠心堅守,將千年蜀道文化與紅色記憶轉化為可觸摸的藝術載體,用立體的藝術語言講述歷史故事、傳遞鄉土情懷。
在位于廣元市昭化區昭化古城的昭化西市,一面長達50米的《輯英墻》浮雕格外引人注目。浮雕上,張飛戰馬超的豪邁、楊慎題字的儒雅、川北民俗的煙火氣交織成一幅流動的歷史畫卷。
“站在這面浮雕前,仿佛能聽見戰馬的嘶鳴和古城市井的喧囂,陳老師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像一本立體的歷史書,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昭化區昭化鎮葭萌關社區居民唐雪莉感嘆。
據了解,該作品是陳風良帶領團隊耗時半年,翻閱古籍、走訪鄉民,將散落在民間的傳說與史書中的記載一一還原后,最終創作出的立體鮮活的浮雕作品。“歷史題材的創作容不得半點敷衍。”回憶起創作過程,陳風良說。
為增強浮雕作品的層次感,陳風良還獨自創立了“分層著色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表現手法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這些浮雕很漂亮,隨手一拍就是大片。”游客張珂笑著說。
如今,這面浮雕已經成為了昭化古城內一張亮麗的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拍照打卡。
除此之外,陳風良還將紅色文化融入作品創作中。在昭化區昭化鎮朝陽村,一面紅軍文化浮雕墻巍峨聳立,它講述著紅軍長征的英勇事跡,傳遞了紅軍精神。
2017年至2018年間,陳風良克服工期短、任務重、天氣奇寒等不利條件,細心整理紅軍故事,精心設計浮雕圖案。他帶領團隊在寒風中奮戰,用一刀一刻將紅軍的英勇形象定格在墻面上。
“打造這面浮雕墻時遭遇大寒天氣,陳老師不辭辛苦,每天都忙到凌晨三四點才收工,這才成就了這么令人震撼的浮雕作品。”昭化區昭化鎮朝陽村村民劉加生說。
除了浮雕創作,陳風良還精通彩繪彩塑。在昭化古城太守街的非遺體驗店,陳風良不僅為游客繪制展現蜀道人文風景的折扇、團扇等產品,還憑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為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拿著彩繪扇子在古城里打卡特別有意思。每一把彩繪扇子都很精致,據說這些扇子都是以昭化美景為靈感繪制的,我準備多買幾把送給朋友。”游客陳樂嬌笑著說。
從非遺技藝的傳承者到藝術創作的探索者,陳風良始終以多元形式踐行著文化傳播的使命。近年來,他在藝術創作領域屢獲佳績,國畫作品先后入展多項全國中國畫展。2025年3月,他創作的漫畫作品《書香桃源》入選第十五屆全國漫畫展。面對榮譽和成就,陳風良始終保持著謙遜。
陳風良說:“我將繼續深入挖掘昭化的歷史文化資源,創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我也希望通過我自身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上傳統文化,為家鄉的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