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世界太美好了,
生命讓我們來到這里就是要為了愛。
生活給了我多少積雪,我就能遇到多少個春天”。
2025年央視春晚, 來自江蘇蘇州昆山的外賣員王計兵登臺亮相 為王菲演唱的歌曲報幕, 當主持人提到詩作《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時,王計兵這樣說道。
近幾年,外賣小哥、快遞員、月嫂、司機等借助新媒介參與寫作,讓大家在文字中看到了世間萬象和平民史詩,看到了普通勞動者作為寫作主體的尊嚴與活力。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讓我們共同聚焦這一群體,探討他們如何在數字時代用文藝創作展現勞動者的風采。
在勞動中創作
他們鋤頭鍵盤兩開花
在山東沂蒙山區,農婦呂玉霞用手機敲出了200多萬粉絲追捧的“網絡文學奇跡”。這位從《唐詩三百首》中汲取靈感的“沂蒙二姐”,以鋤頭為筆,以大地為箋,將春耕秋收的汗水、鄰里相幫的溫情,都化作打動人心的文字。在世界讀書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她的心聲:“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書中和詩行里。”
如今,她不僅用文字記錄生活,在去年的蜜桃豐收季,她還把直播間搬進了桃園。從清晨到日暮,九個小時的直播里,她不僅賣光了自家的桃子,還幫鄉親們打開了銷路。在她的帶動下,現摘現發的“桃園直供”模式讓老鄉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她賣的不僅是農產品,更是一種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結。鄉親們送來的飯菜、屏幕上滾動的點贊,構成了新時代“鄉村共同體”的溫暖圖景。這種創作超越了單純的“帶貨”,它讓城市消費者看見:每一顆果實背后,都站著一位用雙手丈量四季的勞動者。
城市里,外賣員王計兵用另一種方式書寫著勞動者的詩篇。他在送餐間隙創作了三千多首詩歌,這位“外賣詩人”不滿足于個人表達,更關注整個騎手群體的生存狀態:“騎手是一枚枚尖銳的釘子/只有挺直了腰桿/才能釘住生活的拐角。”
王計兵因“外賣詩人”的標簽走紅,他不討厭這個標簽。“我知道這種光芒帶給我的幫助有多大。但我最怕的就是失去詩意。媒體終有一天會從我的身邊離開,我回歸平靜之后,希望網友偶爾想起來再回頭來看一下王計兵(的作品)。”從流水線到文學殿堂,王計兵用二十載光陰證明:詩歌是每個認真生活者的心跳。那些沾著泥土、帶著體溫的文字,終將成為連接城鄉的精神臍帶。當他的文字被印成鉛字,當“外賣詩人”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他證明了:詩意從不需要遠離塵囂,它就在電動車后視鏡的顛簸里,在算法支配的縫隙中倔強生長。
在甘肅民勤的沙漠邊緣,“田鼠大嬸”裴愛民用日記記錄著莊稼人的四季輪回。“我喜歡我的莊稼,苞谷麥子土豆,我熱愛我的土地。”她的《田鼠大嬸的日記》用最樸實的語言和生動的手繪,讓城市讀者看到了真實的農民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關注,這位初中文化的農婦既驚喜又惶恐:“我只是寫了一些農民的瑣碎日常,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喜歡。”而最令她感動的是,許多農民讀者告訴她:“你把我們農民的心里話說出來了。”
裴愛民蠟筆畫作品
憑著數十年的書香滋養,2022年《田鼠大嬸的日記》出版了,一天一篇日記,短小而簡潔,用接地氣的話語和生動形象的手繪,把沙漠邊緣的農民生活深深刻進了讀者的腦海中。這些碎片化的記錄,最終拼貼成一部中國農民的生存史詩。當她的文字被出版社選中,當城市讀者通過她的眼睛重新認識土地,她完成的不僅是個體表達,更是一場靜默的文化啟蒙——讓被遮蔽的鄉村世界獲得言說的權利。
這些來自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的創作,正在編織新時代最動人的文化圖景。它們或許不夠精致,卻因真實而珍貴;或許不夠專業,卻因真誠而動人。當普通勞動者拿起創作的筆,他們不僅記錄了自己的生活,更為這個時代留下了最鮮活的注腳。在這些沾著泥土、帶著體溫的文字里,我們看到了文化最本真的模樣——它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生活表達。
從“生活褶皺”處
感受新大眾文藝的力量
從《詩經》中“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田園牧歌,到《憫農》里“鋤禾日當午”的悲憫情懷,再到新中國“鐵人精神”的工業敘事,勞動始終是中國文化最深沉的底色。但今天的勞動者創作,為這一傳統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王計兵的詩集《趕時間的人》,以騎手視角看待城市發展:“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這些詩句用勞動者特有的比喻系統,重新定義了都市空間的象征意義。同樣,“田鼠大嬸”裴愛民在日記中寫道,“一棵樹,有果無果,問心無愧,春榮秋凋,自然生長。一個人,或貧或富,光明磊落,保持初心,積極向上。”這種創作實踐證明:勞動者的生活經驗中蘊含著樂觀、通達的人生哲學。
通過數字平臺,原本分散的個體經驗正在形成新的文化共同體:城市消費者在直播間下單助農,文學教授在詩集中讀懂騎手,知識分子通過日記重新認識鄉村。這種連接不是自上而下的啟蒙,而是平行視角的對話。當騎手的餐箱變成了流動的王計兵詩句展臺,當田鼠大嬸的日記進入中學語文課本,這場始于“生活褶皺”的新大眾文藝崛起,正在回應“誰來書寫”的時代命題。當建筑工地的敲打聲、廚房的翻炒聲、鍵盤的敲擊聲都成為時代的韻腳,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文藝創作群體的擴容,更是文化本質的回歸。
在這個屬于勞動者的節日里,我們致敬的不僅是體力勞動的付出,更是精神創造的勇氣。
重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在數字時代獲得全新詮釋。當我們在數字時代的星空下回望,會看見這些勞動者用雙手在大地寫下的詩行,比任何霓虹燈標語都更璀璨奪目——因為那里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流淌著泥土的芬芳,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才是數字中國最動人的文化圖景。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作者 | 白安琪
圖片均來源自網絡
編輯 | 白安琪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