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是一個土木工程專業小哥跑去送快遞最終成為全國勞模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麗娜
凌晨五點,呼和浩特的天空還籠罩在淡青色的晨曦中,快遞員李曉望所在的快遞站內,已響起規律的掃描聲。他半蹲在傳送帶前,目光如炬,緊盯包裹上的關鍵信息。哪家單位的急件、誰家的生鮮,他迅速用三色記號筆標注,隨后整齊碼放;若發現紙箱邊緣有細微水漬,他立刻抽出防潮膜重新包裹;袋子膠帶翹起,他隨手從工具包里掏出膠帶加固。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動作,是8年時光沉淀出的“眼力見兒”。
圖為正在工作的李曉望。(王亦彤 攝)
2017年,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李曉望踏入快遞行業。初入行時,面對小區錯綜復雜的道路,即便有導航軟件輔助,他也常常暈頭轉向。但他沒有氣餒,選擇用“笨辦法”——比別人跑得更勤、更快。他掏出小本子,一筆一劃記下特殊位置:某小區5號樓藏在7號樓背面,某寫字樓走貨梯能節省時間,小區保安室電話……三個本子密密麻麻。
李曉望干活不惜力、肯吃苦,將時間利用率拉滿。別人一天送300個件已是極限,他最多能送出500多件。商務件加急派送,上班族的家庭購物件錯峰處理,特殊人群的包裹重點關注。無論烈日炎炎還是風雨交加,經他手的快遞從未延誤。他還愛琢磨事:留意到老舊小區獨居老人多,便提議公司開設“銀發專線”;針對寫字樓白領取件集中的特點,摸索出“錯峰投遞法”,讓午休時段派送效率大大提升。在他看來,這一切不過是熟能生巧的日常。
“李師傅每天都樂呵呵的,眼里全是活兒!”獨居在步梯6樓、身體欠佳的王大姐這樣評價。得知王大姐的情況后,李曉望總會避開午休時間,將快遞穩穩送到她家門口,還順手把垃圾帶下樓。漸漸的,兩人熟絡起來,王大姐甚至盼著網購,就為了等他派件時能嘮上幾句家常。
李曉望的三輪車里,始終放著那個褪色的工具包。包里不僅裝著膠帶、便攜秤、創可貼,更藏著他的善意與擔當。一次送件,他發現客戶家門縫滲水,及時聯系物業避免了水管爆裂;察覺獨居老人連續3天未取快遞,便主動敲門確認安危。前不久,早班路上他發現兩棟樓之間的電線通信光纜脫落,影響通行還存安全隱患。他馬上聯系社區書記,溝通有關部門到現場處置,趕在早高峰前將掉落的線組加固。這些超出工作職責的舉動,在他口中只是“順便多看一眼”。
正因為日積月累的“多看一眼”,他成了小區的“貼心人”。在行業黨委的組織下,他帶領公司同事積極融入社區治理工作,支持文明城市創建。送件時,他注重收集社情民意,發現突發情況或安全隱患及時向上級報告,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被問起為何堅持這樣做,他靦腆一笑:“舉手之勞嘛,溫暖是相互傳遞的。”去年除夕,他給一戶人家送包裹,開門的小女孩接過快遞,笑著祝他過年好,還塞了幾顆糖果在他手里,那一刻,甜蜜與感動在他心間流淌。
李曉望的“眼力見兒”早已超越了“眼前”。業余時間,他注重學習,緊跟快遞行業科技發展步伐,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憑借努力,他在全區、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屢獲大獎。在走訪十幾個旗縣積累大量案例后,他參與編寫《快遞業務處理》課程,針對內蒙古地廣人稀的特點,將農村牧區快遞難題拆解為“代收點選址”“季節性運力調配”等具體模塊,為偏遠地區快遞業發展開辟出一條新路徑。
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快遞行業的新手,再到全國勞動模范,李曉望一步一個腳印,將自己的舞臺越拓越寬。他用行動證明,只要心懷熱愛、腳踏實地,任何崗位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來源: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