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4月30日,河北省高陽縣宏潤中學組織師生以“步行5公里”綠色方式,走進顓頊公園,以顓頊故都歷史脈絡“立體教科書”,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涉及語文、歷史、美術等11個學科的研學任務下發到師生手中,指引1300名師生沉浸式感受家鄉文化底蘊。
十二時辰文化柱展區古意盎然,十二根雕紋石柱依次排列,每根柱身鐫刻著對應時辰的名稱、相關詩詞。學生們分組研讀柱上銘文,對比現代時間管理方式,討論“卯時晨讀”“申時工畢”等傳統作息背后的科學內涵。漢白玉日晷臺前,研學活動迎來高潮。這座按古法復原的赤道式日晷,晷針在陽光下投下清晰的影子,正指向“辰時”刻度。學生們饒有興致地圍攏在一起,不時伸手比量影子長度,現場感受“立竿見影”計時原理。
古建筑顓頊閣前,飛檐翹角上的脊獸在藍天下格外生動,幾名學生用畫筆在畫板上勾勒、渲染。“鳳鳥司歷”祥瑞圖案,榫卯結構木質窗欞,遠處綿延的潴龍河道,一一呈現在畫作之上,傳統建筑之美與歷史時空在此刻重疊。美術老師郭彥芬對學生說:“《史記》記載,顓頊裁時以象天,養材以任地,我們祖先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文明。”隨著老師解說,畫筆變得更加靈活,青春的身影與淡淡的夏意融為一體。
高陽縣教體局副局長高滿意稱,高陽縣堅持深挖“顓頊故都”“紡織之鄉”“北方昆曲發源地”等三大文化名片底蘊,點亮中小學生思政研學底色,以本土文化為魂,以實踐育人為體,讓“行走的思政課”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楊瀰、王韶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