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校團委舉辦首期“勞模思政大講堂”,主題為“弘揚勞模工匠精神 賦能產業發展”,特邀廣東省勞動模范、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清遠市農業企業家協會黨支部書記、清遠市陶編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曉藝麻編書院院長、廣東省鄉村工匠高級工程師、廣東省鄉土專家、學校特聘客座教授陳曉懿擔任主講。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校團委相關教師、學校“青馬班”學員及學院學生代表參加講座。
陳曉懿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核心,結合二十余載扎根農業一線的奮斗歷程,為師生呈現了一堂內容豐富的思政課。她從承包山地種植砂糖桔的初心,到創立合作社帶動千余農戶脫貧;從改良西洋菜種植技術打造地標產品,到創新麻編技藝傳承非遺文化,生動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內核。
陳曉懿在講座中提及,2015年團隊攻克旱地西洋菜種植技術難題后,實現畝產值超6萬元,直接帶動陽山縣200余戶村民就業增收。面對學生關于青年投身鄉村產業核心能力的提問,她強調需以熱愛為起點,兼具智慧農業、電商營銷等技能,并錘煉吃苦耐勞的韌勁與敢為人先的闖勁。結合自身從“扶貧經紀人”轉型“公益主播”的經歷,她鼓勵青年打破傳統思維,以創新為農業賦能。
勞模工匠精神貫穿鄉村振興全鏈條,串聯起產業發展、人才培育、文化傳承與生態建設。在師生互動環節,面對學生關于傳統農業與電商直播融合的提問,陳曉懿指出,新媒體是橋梁,品質是根基,她呼吁青年運用新媒體技術講好鄉村故事,同時堅守質量底線,以誠信塑造品牌。
陳曉懿回應青年在鄉村振興中傳承工匠精神時強調,需立足專業,在鄉村教育、科技推廣、文化創新等領域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她以農產品與非遺包裝結合開發特色產品、打造研學路線推動鄉村旅游為例,指出深入田間、實干篤行、貼近農民是贏得信任的關鍵,鼓勵青年在“三農”領域深耕以尋發展機遇。
實踐案例分享環節中,陳曉懿以“楊業歸宋”麻編寶盒為例,展現了將歷史典故藝術化轉譯、喚醒典籍記憶的匠心巧思。這一文創實踐以歷史為魂、以技藝為骨,為鄉村文化振興開辟新路徑,實現文創賦能產業、技藝傳承文化、創新激活鄉村的多重效應。
本次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是打造新時代“三個精神”引領工會高職院校育人特色品牌的新實踐。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校團委致力構建勞模思政課資源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平臺。通過與行業勞模面對面交流,師生們深化了對“三個精神”的認知,更加明確了自身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責任與使命。
文:馬克思主義學院
圖:校團委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芷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