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園林、粉墻金磚,古琴聲和著昆腔余韻,杜麗娘柳夢梅翩然起舞……4月30日晚,舞劇《牡丹亭》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上演。演員們一次次謝幕,觀眾的掌聲與歡呼聲持續不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傳奇劇本《牡丹亭還魂記》,講述了名門閨秀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以各種語言、無數次被搬上舞臺。400多年后的今天,它再一次以舞劇形式出現,依舊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舞劇《牡丹亭》演出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因情生夢,因夢成戲。從五十五回的原作改編為上下兩本,舞劇《牡丹亭》在敘事上大膽做了減法,但情感濃度與戲劇張力卻更加豐沛。上為夢卷,杜麗娘以“游園”一折登場,水袖化作春愁,足尖輕點成蝶,以肢體傳達“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悵惘。下為畫卷,柳夢梅以舞步表達書生的癡狂,與杜麗娘在“冥判”場景中以現代舞對抗命運形成呼應。
舞劇《牡丹亭》中飾演杜麗娘與柳夢梅的舞者。(受訪單位供圖)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戲曲綜合唱念做打,轉化為舞劇更需要賦形于視覺。“舍棄戲文,僅用動作去表達,是創作過程中最大難點,考驗主創功力。”導演黎星介紹,團隊耗時20個月創排,在尊重原著精髓基礎上,于敘事、舞美、角色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
以“步入粉墻,踏上金磚”八字凝練蘇州基因,構建核心視覺符號;大量使用“水霧”作為道具,構建虛與實、生與死的多維空間;將“花神”群體從原著中功能性角色轉化為自然與生命力量的意象,象征著杜麗娘自由意志的覺醒與生長;舞臺上的“牡丹亭”也不僅是一座園林,“是那處曾相見”的夢境,也是打破世俗舊禮的樂園……
舞劇《牡丹亭》導演黎星接受記者采訪。姜長偉 攝
“人人心中皆有一座牡丹亭。這部舞劇或許無法告訴所有人愛情是何種模樣,但希望大家能透過杜柳二人,看見他們對‘愛’的堅信與付出,找到自己的牡丹亭。”黎星說。
創作者用情,換來觀眾情動。“看到了我心目中的愛情,沒有想到《牡丹亭》可以排成一個舞劇。”觀看首演的演員張頌文表示,現代舞與芭蕾語匯、昆曲水磨腔與現代電子音效交織,青年舞者賦予古老經典新的張力,很新穎也非常震撼。
舞劇《牡丹亭》場外主演的花墻。俞璐 攝
“首演開票后30秒就售罄,5月1日、2日也都滿座,我們決定5月3日下午加演一場!”蘇州文投集團董事長陳龍介紹,后臺數據顯示外地觀眾占比超過60%,“為一出好劇奔赴一座城”成為五一文化消費市場的新亮點。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在蘇州結束演出后,《牡丹亭》即將開啟全國巡演。滿園春色,只待有情人徐徐踏入。(記者蔣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