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生活里啊,常常能聽見有人在那兒嘆氣:“我一個月工資都一萬多了,可這錢包咋就跟漏了氣的氣球似的,越來越癟呢!”
其實啊,錢沒了,真不能全怪工資低,好多時候啊,就是那些藏在咱們日常生活里的小毛病在偷偷“吃”你的錢。
今兒個,咱就來好好嘮嘮這7個最容易讓人漏財的壞習慣。只要你能改掉其中一個,那錢包肯定能鼓起來不少!
1. 為了“面子”掏空錢包
表現
咱就說啊,有些人去參加朋友聚會的時候,那搶著買單的架勢,就跟不要錢似的。還有啊,買東西非得買那些奢侈品,就為了在別人面前有面子。在社交場合里,也總想著要比別人強,得“高人一等”。
后果
你瞧瞧,一個月工資8000塊的人,每個月工資剛到手,還沒捂熱乎呢,就把積蓄花光了,甚至還得去借錢過日子。可有的人一個月就掙3000塊,人家卻能存下5萬塊。就像我朋友小張,為了在朋友圈發個“高檔餐廳打卡照”,一頓飯就花了2000塊。結果呢,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天天啃饅頭就咸菜。
破解辦法
咱得記住啊,真正的有面子不是靠花錢堆出來的,而是得“量力而行”。以后跟朋友出去吃飯,咱可以AA制。買衣服的時候,別老盯著那些大logo,得看看衣服的質量咋樣。把花在“面子”上的錢,用到真正該用的地方,這樣錢才能攢下來。
2. 被“小錢”騙走大財富
表現
每天一杯奶茶,25塊錢一杯,一年下來就是9125塊。天天點外賣,一頓30塊,一年就是10950塊。還有啊,在便利店看到啥零食就隨手買,這些“碎銀子”開支可不少呢。
后果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開銷,一年下來能把近2萬塊給吞了。這2萬塊干啥不好啊,夠你國內游一趟,或者付半年的房租了。我有個朋友小王,他每個月一看賬單,好家伙,有3000塊都不知道花哪兒去了。后來仔細一查,全是奶茶和外賣的錢。
破解辦法
咱可以用“10元消費法則”。以后買東西,只要價格在10塊錢以下的,先問問自己:“這東西我真的非買不可嗎?”其實啊,自己在家做飲品,成本能比外面低80%呢。省下來的錢,存到貨幣基金里,一年下來也能多賺好幾百塊。
3. 情緒化消費是“財務刺客”
表現
失戀了,心情不好,就瘋狂購物;加班累了,就點個昂貴的外賣犒勞自己;工作壓力大了,就囤一堆零食回家吃。
后果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是行為經濟學里的“損失厭惡”,人們想用消費來填補情緒上的空缺。可這快樂也就持續個15分鐘,可賬單卻得還一個月。我認識個小美,失戀后刷爆了信用卡,買了好多奢侈品。最后欠了5萬塊債,沒辦法,只能換個工作來還錢。
破解辦法
以后再想沖動消費的時候,先給自己設置一個“24小時冷靜期”。購物之前列個清單,那些不是必需品的東西,就先放到“待考慮”列表里。其實啊,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去運動運動,或者看看書,比亂花錢強多了,還能省錢呢。
4. 跟風投資是“韭菜培養皿”
表現
看到別人炒股賺錢了,自己也跟著去炒股;聽說虛擬貨幣能賺錢,就趕緊去買;還有一些“穩賺不賠”的騙局,也有人上當受騙。
后果
據統計啊,68%的沖動消費物品,使用率都不到5次。盲目投資就更慘了,往往血本無歸。我有個老李,聽別人說炒鞋能暴富,一下子就投了10萬進去。結果鞋價暴跌,最后虧了80%。
破解辦法
投資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對這個市場規則了解嗎?我能不能承受這個風險?我有沒有專業的建議?要記住啊,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咱們普通人啊,更適合定投指數基金或者買國債,這樣比較穩妥。
5. 不記賬=給錢裝“隱形翅膀”
表現
工資一到賬,就開始隨便花,也不管花到哪兒去了。到了月底一看,錢沒了,也不知道花在哪了。
后果
不記賬就像開車沒導航,最后只能撞南墻。據統計啊,60%的年輕人對自己每個月的支出都只有一個大概的數,根本不知道明細。
破解辦法
咱可以用記賬APP,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錢都花到哪兒去了,也能找出那些“資金泄漏點”。每個月結余的錢,可以按照“50 - 30 - 20”的法則來分配:50%用來支付必需的開支,像吃飯、房租這些;30%用來投資儲蓄,讓錢生錢;20%用來彈性消費,想買啥就買啥。
6. 貪便宜=自投“碎鈔機”
表現
看到東西便宜就使勁囤,也不管質量咋樣。還喜歡買那些雜牌電器,覺得便宜。參加“滿減”活動的時候,為了湊單,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后果
那些低價商品啊,質量都不咋地,用不了多久就壞了。就像小陳,為了省10塊錢,買了個劣質的手機殼,結果一個月就摔壞了3個,最后沒辦法,花了100塊買了個正版的。
破解辦法
以后買東西,得遵循“價值優先”原則。用“質量×使用次數”來計算真實成本。比如說,一個200塊的耐用手機殼,能用3年,平均下來一年才花67塊,比那些雜牌的便宜多了。
7. 沒存款=給未來“挖坑”
表現
有些年輕人啊,每個月工資都花光了,成了月光族。應急金一分都沒有,要是生病了或者失業了,只能去借錢。
后果
突發狀況誰也說不準,像失業、生病這些,要是一下子來了,你辛苦攢的錢可能一下子就沒了。據統計啊,咱們國家居民雖然儲蓄率挺高的,但是有應急金的人還不到30%。
破解辦法
咱得先備足3到6個月的應急資金,這樣遇到突發情況心里才踏實。剩下的錢呢,再按比例分配資產。一部分存到國債、貨幣基金里,這能抗通脹;一部分買指數增強基金,長期來看收益還不錯;還有一部分可以拿去買股票、房產,不過這風險比較高,得謹慎點。
漏財的習慣就像慢性失血一樣,看著沒多少,時間長了可就不得了了。
從今天開始,咱就試著改改這些毛病。
每天少喝一杯奶茶,一年就能省下4000塊;購物之前列個清單,能減少30%的非必需開支;每個月都記賬,把那些“隱形浪費”都找出來。
記住啊,財富不是靠“節衣縮食”省出來的,而是靠“聰明花錢”攢出來的。
改掉一個漏財習慣,錢包就能鼓一圈!你打算從哪個習慣開始改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