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5月2日電(胡豐盛 宋豪亮)當船拳的招式化登上短視頻社交平臺,當飛天仙子乘著威亞掠過千年古街的夜空,當傳統野米飯的柴火香與電子音樂節拍在青山綠水間碰撞——這個“五一”假期,浙江鄉村用一組組充滿想象力的文旅方程式,解開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深度融合的密碼。
從大運河畔到天臺山下,一場以非遺為底、創意為筆、科技為墨的鄉野敘事,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船在河中行,人在水上翻!”5月1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大運河泛著粼粼波光。隨著"小拳師"們一聲清亮的呼喝劃破古鎮寧靜,船拳傳承人陶新衛帶領弟子在搖晃的船頭騰空劈叉,激起兩岸游客的驚嘆。這項始于唐宋的水上武術,如今在00后傳承者手中煥發新姿——練市小學五年級學生王梓軒的"脫銬拳"視頻,已在抖音收獲3.2萬點贊。
5月1日,浙江南潯練市,船拳表演。宋豪亮 攝
5月1日,臺州天臺,飛天表演。胡夢 攝
在百米開外的數字大屏上,《船拳女俠傳》微電影,以穿越敘事展現古今女性的俠義精神,短視頻上線3天全網播放量突破10萬。#非遺船拳#話題下,數百條視頻記錄著游客模仿“對子打”“脫銬拳”等船拳招式的趣味瞬間。陶新衛感慨:“過去船拳只在節慶表演,現在反倒成了年輕人追捧的‘國潮符號’。”
練市鎮大運河歷史街區的“國潮消費區”,90后創業者陳舒的船拳主題刺繡手包剛上架便被搶購一空,練市鎮文旅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文化傳承-青年創業-商業消費”的生態閉環,當地正在探索可持續模式。數據顯示,練市鎮2024年文旅綜合收入同比增幅達18%,非遺展演帶動上千萬元消費,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在嘉善姚莊橫港村的稻田中,10米高的粉色泡泡火山準時“噴發”。晶瑩的泡泡雨中,來自上海的親子家庭擺出創意造型,專業攝影師用無人機定格下這魔幻時刻。這場被年輕人稱為"出片勝地"的裝置藝術,實則是鄉村振興的隱喻——用超現實場景激活傳統農耕文明。
“我們正用年輕態表達重構鄉村旅游基因。”橫港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五一”假期,游客可在橫港好聲音舞臺享受“專業live秀”與“全民K歌”的混搭狂歡,還能跟隨村民學習傳統野米飯烹飪,選用現挖春筍、農家臘腸等時令食材還原柴火灶記憶。
在臺州天臺的赭溪老街,當8米長的機械鳳凰載著“玄女”掠過集賢閣檐角,敦煌壁畫的飛天第一次有了立體注腳。這場高空實景秀,讓千年傳說觸手可及。游客舉起手機的瞬間,傳統文化通過社交媒體完成了二次傳播。
“第一次看到飛天表演,實在太精彩了!”攝影愛好者陳先生全程高舉相機,稱這場融合威亞技術、燈光投影與古典舞的演出“刷新了實景演藝的天花板”。
隨著畚斗井廣場飄來《月半小夜曲》的懷舊旋律,“會唱歌的院子”里正在舉辦西洋音樂沙龍,薩克斯的溫柔旋律像溪水般流入心田。不遠處,清澈的溪水從橋下蜿蜒而過,竹筏帶領游客感受溪上映月的美景——這一刻,傳統與時尚、東方與西方在老街的肌理中水乳交融。
當下,浙江鄉村的實踐,揭示了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非遺不是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而是通過場景再造、技術賦能和商業轉化,構建可持續的文化生態系統。而當傳統文化成為Z世代追捧的"社交貨幣",當綠水青山變身為創意經濟的試驗場,一幅關于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也正在之江大地的鄉野間徐徐展開。(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