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幾天刷新聞,我把“協和出軌瓜”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對“德不配位”的男人,我感到極度憤怒——一個失德之人,實在不該站在手術臺前。
但越看越發現,這已不只是桃色丑聞,更像是撕開多個內幕的風暴。
比如“董小姐”:協和4+4項目出身,背景優渥,論文滿滿,規培期間還能不輪轉,資源平臺應有盡有。
甚至有人扒出她與另一名學生的論文高度雷同——這背后的疑問是:她的部分成果,會不會早在多年前就已由人“代筆操刀”?
大眾的憤怒,也不僅是針對這一位“董小姐”,而是出于對一個更深層問題的擔憂:
醫學這樣的領域,本應高度依賴專業水平與實操技能,難道也被“關系”“包裝”“學閥”悄然滲透了?
我兩個孩子也刷到了新聞。
弟弟看完后突然問我:
“我們之前的(國際)學校也有啊,誰是球星兒子,誰是董事長孩子……他們是不是也是‘有特權’的孩子?”
我知道,他問的不是八卦。
他是在思考——什么是特權,特權能被這樣使用嗎?
我認真回答他: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它不能這樣一概而論。”
有背景,不等于會濫用特權;
起點高,也不代表會走歪路。
問題不在“這是誰的孩子”,而在于:
規則有沒有被腐蝕,
公平是否還能被捍衛。
2
弟弟還是有點迷糊,那怎么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講清楚呢?
我從書架上拿下了家里的一套歷史叢書。
我想到了我們中國古代的選才制度。
中國歷史上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總結起來是這個圖。
其中,最容易被人鉆空子的制度之一,就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這個制度的初衷,是為了避免皇帝直接干預選才,而交由地方中正官根據士人德才來分等推薦。
但到了后來,選才標準逐漸被門第出身所主導:
寒門子弟再優秀,也難以進入上品;
豪族出身即便平庸,也能穩占高位。
最終,整個制度滑向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階層固化格局。
這制度也許在設計時并無惡意,但一旦缺乏監督與修復機制,它們就會逐漸淪為——
服務特權的工具,背棄原本“擇才”的初心。
弟弟盯著我看了一會兒,突然問我:
“那協和4+4,是不是也變成了那樣的制度?”
我愣了一下,反問他:“你覺得呢?”
他想了想,說:“好像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好,可是……也有很多人懷疑,有些人能上,不是因為他們厲害,而是因為認識人。”
我點頭。
“你說得對。協和4+4本來是一項參考國外培養高端人才建立的制度。
但一旦在執行中出現了
‘簡歷作假’‘論文代筆’‘資源傾斜’這樣的灰色操作,它就會慢慢滑向另一個方向—— 濫用特權。 ”
現在輿論紛雜,真假難辨。
也唯有衛健委的一紙調查報告,才能厘清真相,還原是非黑白。
所以,怎么理解特權濫用呢?
特權濫用,就是少數人偷偷修改了起跑線標準。
它當然不應該,但之所以更讓人不安,還因為它往往不是顯眼地搶,而是悄悄地侵蝕規則。
如果規則的信任一再被擊穿,人人就會開始默認“背景比實力重要”,這才是“董小姐的瓜”更讓大家憤怒的地方。
3
弟弟繼續追問:“那九品中正制崩壞后,沒有人制止嗎?”
當然不是。
古人也并非對制度的失守無動于衷,因為一旦濫用特權,會讓整個社會的信任和努力的價值被動搖。
比如,隋唐就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首創了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嘗試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官員。
它打破了貴族對仕途的壟斷,讓普通人也能通過讀書和才學進入體制,走上更高的社會階層。
哪怕出身寒門,只要有才華,也能金榜題名。
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真正實現了大規模社會流動的制度。
后來的朝代,基本上也是沿用科舉制度,而且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歷朝歷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彌封制”和“鎖院制度”:
答卷必須統一格式、密封卷面、不署姓名,確保評卷人只看內容,不看出身;
命題官被提前隔離,直到考試結束,不與外界接觸,以防“泄題”與“因人設題”。
很遺憾的是,科舉制度在后期逐漸僵化,最終在清末走向終結。
但它留下的精神遺產,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我們:
“考試公平”,依然是現代教育評價的基石;
“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幾代人最樸素的信仰;
如今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制度,在形式與理念上,都可視為對科舉制度的現代傳承。
聽到這兒,弟弟說:“我也覺得中高考還是挺公平的!”
我點了點頭:“是的。沒有完美無瑕的制度,但中高考是相對很公平的,它們都在堅持做好一件事:不拘一格降人才。”
無論你來自哪兒、出身如何、父母有沒有資源,只要坐進考場,大家答的是同一套題,閱的是同一把尺子。
每年,都有無數來自普通縣鎮、農村、工薪家庭的孩子,靠這條通道默默地改寫著命運。
我們的中高考制度,始終在努力守護著一塊基本的公平底線。
4
了解完“特權”與“公平”,弟弟又問了個讓我一時語塞的問題:
“可媽媽,不同城市的教育差異大,這樣還算公平嗎?”
我想了想,跟孩子說:
“確實有差異,但這和規則是否公平,是兩回事。”
我指著窗邊的棋盤說:
“如果規則是公平的,就像棋盤畫得方正清楚,哪怕你起步晚,只要下得好,就有可能逆風翻盤。
但如果規則是歪的,那就是誰畫誰贏,那才是真正沒有希望。”
弟弟點點頭,若有所思。
我跟他提起不久前參加的,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數字素養提升大賽。
往年參加這個比賽,還有視頻錄制和作品展示的環節,今年則全面轉向了現場賽的模式——
現場命題、現場搭建、現場測試、現場答辯。
比賽現場實行封閉考核,只有孩子和評委在場,隔離一切外部干預。
這一調整,本身就是一個明確信號:
拒絕代筆,拒絕包裝,只看孩子的真實水平。
所以,各地教育資源確實存在差異,但選擇怎樣培養孩子的方式,是每個家庭可以自主決定的事。
就拿科技類特長生的培養來說,國家早已明確提倡:
“以賽促學、以考促練”,讓興趣真正落地為能力。
所以,只要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堅持鼓勵孩子踏實走好“促學”“促練”這條路,積累實戰經驗,錘煉真本事,那么時間會說話,實力會沉淀。
終有一天,這些差距會在賽場上、學業中,甚至未來的人生里,悄然拉開。
這幾天正逢五一假期,我們“萌芽戰隊”的孩子們,就在佛山參加了為期四天的全國集訓。
每天,我看著他們都在高強度的現場環境中,學習獨立完成搭建、調試和操作,教練現場提問、當場評分。
通過這種實戰訓練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機器人綜合素質。
這樣子的學習是很有效果的,我們戰隊孩子的成績一年比一年好。
上一屆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上,我們戰隊中,有11個家庭包攬了全國總決賽的小低小高組一等獎冠亞季軍(WRC可以組隊,也可以單人參賽)。
我認為這才是教育中最有價值的成分:
在越來越公開透明的環境中,
孩子必須學著用真本事,去站穩腳跟。
5
聽完這一切,孩子們點點頭說:“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我說:“沒錯。真正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從來不是他起點多高,而是——每一步走得扎不扎實。”
哪怕你起步時拿著“金斧頭”,不會劈柴也點不出火。
可哪怕你手里是一把鐵斧,只要劈得準、用得穩,照樣能點出一片火光。
如果發現制度有漏洞,那我們就用行動去守住底線、用輿論去推動改變。
但我們別被別人的光環嚇住,也別去羨慕別人所謂的“特權捷徑”。
請記住:
真材實料,是這個時代最不容易貶值的底牌。
互勉,萌芽。
萌芽有話說:
昨天在佛山,我也與創想的教練和老師們深入聊了今年新一屆世界機器人大賽(WRC)的可能情況。
今年正值國白賽換屆,難度可以預見將全面升級。而作為一項擁有國際認可度的全球性大賽,WRC的參賽熱度也勢必再創新高。
正因如此,我們萌芽戰隊學員針對機器人國白賽的學習節奏也會整體提前。
往年通常在9月啟動,今年我們將在6月、7月就開啟集中學習,也同樣分為征途班和集訓班兩個班型,供大家自由選擇。
在創想教練的帶領下,我們將系統訓練孩子們的以下能力:
在真實賽道中錘煉搭建與編程能力,
在高強度模擬中強化操作與應對能力,
在封閉式評測中沉淀真正的硬實力。
此次招募面向1-5年級的小學生全面開放,6年級至初二的初中生我們也計劃組建,但需滿足最低成班人數。
??零基礎孩子也可以參加,親測零基礎孩子在科學培養體系下,效果并不差的,去年就有零基礎孩子賽進總決賽一等獎領獎臺。
如有意參與,請先掃碼入群,我們節后將在群內為大家詳細講解賽事信息與備賽安排。
入群的家庭還將免費領取一份歷年機器人比賽真題包,幫助孩子提前熟悉賽制與考核要點。
可以提前預約兩場直播,兩場直播全預約的姐妹,進群后會有紅包抽獎。
在這個越來越公開、公平、看真本事的時代,我們要帶孩子走進真正的舞臺,用實力說話。
我們從不拼起點,
只拼成長的速度!
萌芽戰隊,等你來加入!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