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女士一個美國野雞大學畢業的三本經濟學人士,居然回國直升醫學博士,這讓大眾的焦點都集中在了“特權者鉆空子”的道德甚至法律批判上。
但實際上,董女士也只是個突出的個體現象而已,問題的根節點還不在于董女士背后的相關責任人如何蠅營狗茍,而是“4+4”制度本身留出的制度漏洞。
4+4的關鍵環節是推薦制,1個大學導師+兩個醫學行業副教授就能讓你入門,也就是用推薦制代替了我們常規的考試選拔制。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4+4把成千上萬人憑實力擠獨木橋變成了3個人簽字決定一切,這個縫太大、太明顯了。
所以,真正需要調查的和反思的,是公立醫院這種推薦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人情和腐敗就是在制度漏洞的溫床里誕生的。
當然,推薦制不是協和醫院獨創,是中國幾千年都沒能甩掉的一個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說,推薦制的歷史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歲。
上古時期就有“禪讓”制,我們雖稱之為圣人讓賢,但實際上如果把這層美好的外衣剝掉,其本質又何嘗不是部落首領間的權力妥協呢,讓來讓去,權力都在上層統治階級手中。
先秦貴族以門客制網羅各種人才,然后貴族的推薦就成了這些門客出人頭地的關鍵,而結果是誰推薦的就為誰服務,本質上成了貴族們鞏固及強化自身勢力的途徑。
漢朝和魏晉時期以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選拔用人,表面上看起來是從下往上逐級推選出人才,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出自地方門閥世族,完全淪為了門閥階層壟斷仕途的工具。
而到了隋唐,科舉制雖然誕生了,但推薦仍然作為一種重要手段維護某一階層的特權,比如唐代的進士需要名士“公薦”,清朝官員晉升則依賴上級“保舉”。
即便是到了現代,干部選拔中也仍然離不開推薦,誰上、誰下,雖有民主監督,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也許有人會拿美國的推薦制度來對比,認為美國的制度就很科學,實際上,美國標榜的民主和平等只是階級特權化的外衣。
比如,美國精英大學的“傳承錄取”,本質是世襲制的變種,而推薦信制度則是鞏固其上層階級壁壘的工具。
根據斯坦福大學研究的數據,美國富裕家庭學生獲得教授推薦的概率是貧困生的3倍,美國推薦制度為誰服務可窺一斑。
實際上,推薦的核心是人治,既然是人推薦人,就一定有圈層和階級屬性,而一旦搭上了這種屬性標簽,就不可能有公平了。
就拿董女士之事來說,傳言父親是某國企老總,母親是某學校干部,這就已經暴露了推薦制度實際是為少數人服務的本質了。
可能還有說推薦制度效率更高,但效率要以公平為前提,如果以犧牲絕大部分人的公平來維護少數人的效率,效率越高,傷害越大。
就像董女士之事,自己升博的效率如此之高,讓那些排隊擠獨木橋的醫學學子情何以堪。
當然,4+4的初衷是好的,旨在給非醫學背景的科研人才提供跨學科的通道,但這種通道應該公平地提供給大家,而不是淪為某些人的特權通道。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類社會最危險的病灶莫過于“制度性不公”,當上升通道被關系與資源壟斷,底層便失去了希望,當規則因人而異,法治便也就淪為了笑談。
中國教育系統固然問題重重,但高考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標尺,分數不會因出身而打折,考場不會為權貴開設VIP通道。
歷史的經驗早已證明,任何依賴“人治”的制度終將走向異化,中國人得出的教訓是,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規則代替人情,才能讓“蒼蠅們”無處下嘴。
既然相關部門已經啟動了針對該事件的相關調查,就不能只限于拔掉董女士這株草,更重要的是除掉制度漏洞的根。
把社會的未來,寄托于少數人的“慧眼”與“良心”,這是文明的倒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