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自公元 960 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開始,至 1279 年南宋滅亡,共存世 319 年。
歷經晚唐五代百余年的動亂時期,興起于河東、兩淮之地的趙宋王朝,一掃五代十國地方割據的局面,使中國得以重享三個世紀的安定與富饒。
它的統一與偏安、富足與孱弱,在矛盾中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是中國傳統社會相對成熟穩定的時期,宋代包括了很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曾指出:“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
學者錢穆也有類似的論斷:“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后,乃為后代中國。”以至于一些國內外學者將宋代視為中國“近代早期”的開端。
那么,宋代這樣開放包容的社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對穩定的政治格局
公元 960 年,后周統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
北宋建立之初,政治格局相對穩定,守內虛外,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策,形成了文官政府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管理系統,避免了晚唐五代藩鎮割據的局面,也提高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
柳詒徵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中指出:“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為然。”宋代重文的國策,推動了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宋代科舉制廢除“公薦”、“行卷”,禁納卷,確定殿試制度。與唐代相比,宋代的科舉制度更加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消除了唐代成績與門第并重的門閥制度,對考生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宋太宗甚至將宰相、執政的子弟排除在外,為更多寒士通過公平競爭躋身于仕途提供了有利保證。
太宗淳化三年(992 年)頒布詔令:“國家開貢舉之門,廣搜羅之路……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
其二,擴大了取士范圍,增加了錄取名額。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曾記載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97 年),科舉錄取人數為 500人,到了真宗咸平三年(1000 年),錄取人數增加到了 1800 余人。
據學者統計,兩宋三百余年間,公開科舉考試 118 次,取進士 115427 人,年均 361 人,為唐代年均錄取人數的 14 倍。
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大批的知識分子被吸收進政治決策中心,形成文官領導階層。“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推動了宋代文化的發展。
活躍繁榮的商品經濟
盡管在軍事能力和勢力范圍來看,宋代是一個相對孱弱的朝代,但就經濟發展和科學創新來看,宋代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的朝代之一。
據記載,宋代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位于世界前列,城市人口眾多,遠超前朝。
《夢粱錄》中就有記載:“人煙稠密,城內外不下數十萬戶,百十萬口。”人口流動頻繁,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宋代正處于經濟的轉型時期,北宋初年,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復農業生產,大興水利,鼓勵開墾耕地,實行獎懲機制,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
南宋時期,人口大量南移,將較好的農業耕作技術引入南方,促進了南方農業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宋代工商業的發展。隨著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觀念被打破,“工商皆本”的新理念被宋人接受,“坊市合一”的制度使宋代商品經濟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
從唐到宋,都市景觀發生了明顯轉變,唐代長安設置的坊市格局,“市”為商業區,日中擊鼓二百下開市,日落前擊鉦三百下散市。
“坊”為住宅區,居住區內禁止經商,商業活動只在白天的“市”中進行。
兩宋時期廢除了坊市制度,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均允許市民開設商行店鋪,街道交錯縱橫、行人川流不息、居民鱗次櫛比、商鋪百肆雜陳,熱鬧繽紛。
商行店鋪的發展,帶動了宋代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的發達,也促進了宋代服裝行業的發展。
《西湖老人繁勝錄》中就有記載,宋代不但有專門從事縫紉的作坊和手工藝人,也有各種與服裝有關的商行店鋪。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中也記載有:“修幞頭帽子、補修冠、接梳兒、染紅綠牙梳、穿結珠子、修洗鹿胎冠子。”等的手工業技人,也有帽行、穿珠行、桃冠市、修冠子等商行店鋪。
此外,隨著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的市民階層逐漸形成與發展,市民階層人數不斷擴大,面對消費經濟的刺激,他們不再局限于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從而轉向精神層面的追求,尋求自身的文化娛樂活動和對藝術文化的欣賞,因而影響了兩宋時期文化藝術的發展,也間接推動了以女性服飾為中心的服飾風尚的形成。
交融并進的文化背景
談及宋代,教科書上常說宋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但不可否認的是宋朝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
學者鄧廣銘則指出“宋代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達于頂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北宋在統一全國后不久,便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來穩定社會秩序。
“崇文抑武”的國策帶來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儒學的復興造就了思想開放的文化格局。
儒道釋三教思想相互融合、不斷碰撞,構建起了宋代信仰多元、自由開放的思想理念。
1、空前繁榮的藝術領域
宋代在文化領域的建設,體現在思想、學術、藝術等各個領域。在藝術領域的發展尤為突出,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系統。
朱熹曾說:“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宋代的文化發展在文學、哲學、繪畫、書法、雕塑、戲曲等領域多有建樹,其中,以宋詞與宋畫最為突出。
作為宋代文學代表的宋詞,歷來與唐詩、元曲并舉。詞興起于唐代,盛行于兩宋,延續于明清,宋詞產生于宴席集會社交場合,在宋代曾涌現過 1330 余位詞人,宋詞存世作品數量接近 2 萬余首,創作風格主要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兩類。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典型代表,詩詞多清新溫婉,側重兒女情長。北宋中后期,蘇軾大力推崇詞派的改革,創立了豪放詞派,其詞作視野較廣,氣象恢弘雄放,呈現出一種豁達、豪放的氣勢,體現了對心系社稷、國家的曠達情懷。
南宋初年,宋詞得到迅猛的發展,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由此宋詞的藝術地位達到巔峰。
北宋初期統治者借鑒五代時期南唐、西蜀建立宮廷畫院的模式,設立了翰林圖畫院,集天下之畫人,極大地推動了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
在中國繪畫發展歷史中,宋代是極為關鍵的一個朝代,在繪畫內容、題材、技法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畫院的設立推動了繪畫藝術,促使繪畫藝術從宮廷到民間的廣泛發展,形成了各自的風格流派,院體畫、文人畫、民間繪畫百花齊放,成為古代宮廷繪畫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
2、兼容并蓄的思想觀念
相較于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宋代是最接近儒家治世的王朝。
在結束了五代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后,宋朝的統治者急需穩定社會秩序,完善倫理制度,儒學的復興隨之到來。
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復儒家倫理綱常,在科舉中強調儒學地位,促使儒學復興。
宋代秉承開放自由的思想理念,以儒學為中心,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意識形態被瓦解,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建立了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思想。
兩宋時期,以范仲淹、歐陽修、程頤、程顥、朱熹、等為代表的儒學家輩出,儒學思想不斷豐富,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并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隨著儒學思想的不斷滲透與影響,形成了崇儒尚雅的社會氛圍。
思想開放的文化格局造就了宋人不拘傳統,勇于創新的品格,城市士庶雅俗文化互相滲透,彼此關聯,使宋代社會趨向世俗化與平民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