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前言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將沙俄打得一敗涂地,打死打傷俄軍十幾萬人,俘虜將近8萬人。
僅僅過了30多年,日俄又在東北爆發了第二次沖突,精銳對上精銳,結果局勢一邊倒,日軍慘敗。
兩次戰爭的結果為什么差別這么大?日本又為什么輸得非常不服?
近代以來隨著滿清國力衰弱,日本和沙俄都垂涎中國東北這塊土地,雙方在這里進行了多次明爭暗斗。
在1904年2月,日本和俄羅斯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日本海軍未經宣戰突然襲擊俄羅斯駐扎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日俄近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沖突爆發。
經過一年的鏖戰,日本在陸地上、海洋上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并將沙俄的力量全部逐出中國東北。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俄軍和日軍人數相當。
但沙俄軍隊采用傳統防御戰術,過于依賴堅固工事,消極防守,未能根據戰場形勢及時調整策略。
日本軍隊則積極運用迂回包抄、夜襲等戰術,對俄軍防線展開多方位攻擊。
此外日軍還巧妙利用地形,挖掘戰壕、構筑工事,逐步逼近俄軍陣地,以較小代價換取較大戰果。
而且當時日俄戰場上有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等一批執行力比較強的日軍將領,最終在陸戰中“啃”下了俄軍陣地。
在對馬海戰中,日本因為剛贏下了和清政府的甲午戰爭,海軍實力在亞洲地區達到頂峰。
再加上日本海軍指揮官東鄉平八郎的戰術指揮,精準把握戰機,將俄國艦隊分割包圍,予以重創,致使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雖然俄羅斯派遣的遠東艦隊比日本噸位更大,但日方選擇以逸待勞,利用一場突然的襲擊拿下了對馬海戰的勝利。
此后三十多年時間,沙俄的勢力被驅逐出中國東北。
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挑起“九一八”事變并建立起了偽滿洲國。
時間來到了1939年,日本當時面臨“北上”還是“南下”的選擇,當時很多將領提出試探蘇聯在遠東的實力。
蘇聯屯兵遠東,開始對日本嚴加防范,又一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1939年5月,偽滿洲國軍隊與外蒙古邊防軍在諾門坎地區發生小規模邊界沖突。
日本關東軍借機介入,派遣部隊越過邊界攻擊外蒙古軍隊,蘇聯根據與外蒙古的互助協定派出軍隊支援,戰役正式打響。
這場戰爭歷時三個多月,雙方投入超過15萬的總兵力,結果是日本一邊倒的慘敗。
根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諾門坎戰爭中蘇蒙軍隊傷亡1.85萬多人,日軍死傷和被俘6.1萬多人,雙方的戰損率差不多達到了5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戰斗力兇悍,甚至可以和美國掰一掰手腕。
為什么這次面對蘇軍卻出現了如此夸張的傷亡比?
因為日軍沒有認識到,當時的蘇軍和30年前的沙俄,已經是兩支不同的軍隊了。
第一個原因是蘇聯的火炮和飛機極多,機械化部隊包含坦克旅、野戰摩托旅、重裝合成旅等,全都是精銳力量。
日本23師團的全部裝備只有84輛坦克、180架飛機和400輛汽車。
同時期蘇聯軍隊原來的兵力,加上遠東鐵路源源不斷運來的裝備,一共有498輛坦克、385輛裝甲車、542門大炮和515架飛機。
雙方交戰的時候,日本士兵的陣地幾乎被蘇聯火炮全部覆蓋,從戰役開始到結束,陣地都在遭遇火炮和飛機的轟炸。
也難怪有日本士兵表示蘇聯這樣打完全“不要臉”,他們根本無法取勝。
第二個原因是蘇聯軍隊裝備和日軍存在“代差”,日軍武器裝備明顯落后。
就以坦克為例,日軍89式和95式坦克裝甲薄、火力弱、速度慢;蘇軍BT-7和T-26坦克在火力、裝甲和機動性上全面占優。
火炮方面,蘇軍火炮殺傷力大、穿甲能力強、射程遠,日軍火炮射程近,而且口徑很小。
這主要原因是日本和俄羅斯資源不能相提并論,和蘇聯相比日本工業基礎更是薄弱。
全面抗戰爆發后,為維持對華戰爭日本消耗大量資源,制造業與強國差距進一步拉大。
日軍的“脆皮坦克”在戰場上被T-26重裝甲坦克幾乎是碾壓一樣“吊打”,利用坦克沖鋒的步兵傷亡慘重。
第三個原因是日君的戰術在幾十年時間里,居然沒有得到系統性更新。
此時距離日俄戰爭結束已經30多年,日軍戰術因循守舊,仍堅持老式作戰傳統,依賴步兵“豬突”沖鋒,忽視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重要性。
但此時距離一戰結束也已經20多年。
面對蘇聯步坦協同、陸空協同、炮兵“洗地”式攻擊再沖鋒的現代戰術,日軍根本沒有機會根據戰場形勢及時調整,導致處處被動挨打。
到后期日軍就變成了依賴步兵行動單獨冒進,炮兵缺乏有效情報支援。
過度轟炸不僅未對蘇軍造成有效傷害,反而造成己方步兵大量傷亡,幾乎每場必輸。
最后一個原因是日本運輸主要依靠火車、水運和馬車,一旦離開鐵路和河流,補給就嚴重受限。
戰役期間,關東軍炮彈儲備不足5萬發,很快消耗殆盡,嚴重影響作戰。
相比之下,蘇軍后勤保障扎實,通過修建鐵路、集結大量卡車等方式,解決了遠東物資供應問題,運輸效率高,物資充足。
在戰役期間,蘇軍運來20多萬發炮彈,確保了作戰需求,為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這次戰役實際上是兩支“不同時代的軍隊”出現在同一個戰場上。
當時靠個人勇猛無畏已經不起作用了,裝備對士兵的碾壓是決定性的。
這一仗徹底打碎了日本“北上”的企圖,一直到1945年蘇聯對日本宣戰,日方也沒再敢染指蘇聯領土。
參考資料
《731部隊參加諾門罕細菌戰作戰命令公布細菌撒入中蒙邊境河流》北京日報
《無法忘卻的諾門罕之戰》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