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蹲在門檻上扒拉飯碗,盯著日歷直嘟囔:“立夏擱五一尾巴上,這日子頭咋跟往年不一樣?
”村頭老槐樹影子還沒拉正,王嬸就在菜地里掰萵筍,葉子上的露水沾濕袖口:“老輩人講‘三樣不上桌,福氣不進門’,現在的小年輕,怕是連哪三樣都叫不上嘍。
”打記事起,立夏就像根繩子,一頭系著春天的尾巴,一頭牽著夏天的熱辣。
老輩人說,這節氣是老天爺給莊稼人敲的梆子,該換個精氣神兒拾掇田壟了。
可今年這立夏,偏偏撞上五一假期。城里回來的小轎車堵在村口,年輕人拎著行李箱往家趕,卻沒幾個人記得往灶臺上擺雞蛋、萵筍和豌豆。擱過去,迎夏儀式多講究啊。
皇帝帶著大臣穿紅戴赤去南郊祭天,咱老百姓雖沒那排場,可家家戶戶煮立夏蛋、掛網兜,孩子們滿村跑著斗蛋,蛋殼碰碎的“咔嚓”聲里,藏著對“不疰夏”的盼頭。現在呢?
手機里的節氣提醒叮咚響,超市冰柜里的雞蛋碼得整整齊齊,可誰還會花心思給雞蛋染顏色?
王嬸說,前幾日給孫子編網兜,孩子直擺手:“奶奶,這玩意兒戴出去像幼兒園小朋友!”更讓人唏噓的是“秤人”習俗。老槐樹下架起的木秤早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電子體重秤。
當年司秤人那句“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的吉利話,如今在健身App的卡路里計算里,顯得格外單薄。要說變化最大的,還得是“嘗新”。
老輩人講究“立夏見三新”,櫻桃、青梅、麥子是桌上客,可現在年輕人的餐桌,小龍蝦、冰可樂成了主角。菜市場里萵筍堆成小山,豌豆莢青嫩欲滴,卻少了主婦們挑挑揀揀的身影。
“不是不愛吃,是沒時間鼓搗。
”村里開小賣部的小張說得直白,“紅燒雞蛋要炒糖色,萵筍炒肉得切細絲,豌豆炒蝦還得挑蝦線,哪有外賣來得快?
”可老輩人不這么看。李大爺蹲在灶臺前翻弄鐵鍋:“這些菜不是隨便吃的,雞蛋是盼著身子骨結實,萵筍是圖個清清爽爽,豌豆嘛,是指望日子圓圓滿滿。
”他敲敲鍋沿,“現在的娃,啥都講效率,可老規矩里的念想,能算效率嗎?”爭議就這么明擺著:一邊是快節奏生活里逐漸褪色的傳統習俗,一邊是刻在節氣里的農耕智慧。
當“立夏吃蛋防疰夏”變成朋友圈里的養生段子,當“秤人”習俗成了老人嘴里的古早故事,那些藏在碗碟里的講究,到底該丟還是該守?你看田里的豌豆苗,正順著竹架往上爬,和幾十年前沒啥兩樣;村口的老槐樹,依舊在立夏這天投下濃蔭,可樹下的光景早變了。
年輕人拎著奶茶從樹下走過,老輩人捧著飯碗坐在門檻上,中間隔著的,不只是一碗立夏菜的距離。我個人覺得,節氣習俗就像老房子的房梁,看著老舊,卻撐著整個家的念想。當立夏撞上五一,與其說這是時間的巧合,不如說是傳統與現代的一次碰面——咱不能讓“福氣不進門”的老話真成了空話,也不能讓年輕人覺得這些習俗只是老掉牙的故事。
就像王嬸現在還堅持在立夏這天做三樣菜,她總說:“哪怕孩子們只嘗一口,這規矩就算沒斷。
”鍋里的豌豆炒蝦飄出香味,混著窗外的蛙鳴聲,倒讓人想起那句老話:“節氣是老天給的刻度,人心里的刻度,得自己守住。
”老輩人說的“三樣不上桌,福氣不進門”,到底是圖個口腹之歡,還是守著那份和節氣打交道的敬畏?當我們在五一假期里忙著出游、聚餐時,或許該留個心眼:那些藏在傳統里的智慧,不該在時光里走散。
畢竟,夏天的熱辣剛開場,田里的莊稼正等著農人用老經驗去照料,而餐桌上的三樣菜,不僅是應季的美味,更是一輩輩傳下來的生活哲學——順應時節,敬畏自然,日子才能像立夏的太陽,紅紅火火,穩穩當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