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凌晨6時24分,成都黃田壩機場的塔臺記錄儀顯示,編號36002的灰色戰機收起起落架完成第17次試飛。這架被外界稱為"空中巡洋艦"的殲-36六代機,在未配備護航機的情況下完成2.5馬赫極速測試,而就在兩個月前,沈飛代號"雪鸮"的另一款六代機已實現連續5天高強度試飛。這種雙線突進的研發節奏,使得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同時推進兩款六代機的國家,首架量產型預計2028年交付部隊,比美國NGAD項目進度提前至少5年 。
技術驗證速度的突破體現在多個維度。殲-36在2025年3月的試飛中展示出三臺WS-15發動機協同工作能力,其推力總和達41噸,使戰機在攜帶10噸武器載荷時仍能保持1.8馬赫超音速巡航。這種"動力冗余"設計不僅為激光武器供電預留空間,更確保單發失效時仍可維持作戰能力。而"雪鸮"采用的等離子體流動控制技術,成功化解無垂翼布局的操控難題,在2月試飛中完成90度仰角機動,這種動作在五代機時代需要矢量噴口才能實現 。
工業體系的成熟支撐著試飛強度。成飛脈動生產線直接沿用殲-20的智能制造系統,使殲-36原型機產能達到每月0.5架,遠超美國NGAD項目三年造1架原型機的效率。沈飛則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將風洞試驗時長從1200小時壓縮至400小時,這種虛擬驗證手段讓"雪鸮"的氣動外形迭代速度提升300%。兩型戰機均實現100%國產化率,從超材料蒙皮到量子加密數據鏈,關鍵部件擺脫外部依賴 。
作戰指標的重構正在顛覆傳統認知。殲-36配備的分布式孔徑系統可同時追蹤320個目標,配合射程500公里的霹靂-17導彈,形成半徑2800公里的"絕對殺傷區"。而"雪鸮"內置的6米彈艙可搭載8架攻擊-11無人機,這種"母艦+蜂群"模式在4月演習中,成功癱瘓模擬敵方3個防空旅和2個預警機節點。美國《戰區 》網站承認,這種體系化作戰能力使中國六代機的威脅指數遠超單機性能對比 。
與美國的進度落差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政府雖在2025年3月高調宣布重啟F-47項目,但其原型機仍停留在概念圖階段,而中國兩款六代機已完成137項關鍵技術驗證。更嚴峻的是,美國NGAD項目因供應鏈危機導致93%的零部件無法按時交付,波音公司承認至少需要7年才能解決發動機葉片裂紋問題。這種代際差直接反映在部署時間上——美軍最早2040年才能獲得首支六代機中隊,而解放軍可能在2030年前形成雙機型作戰體系 。
當殲-36第三次降落在黃田壩跑道時,距其首飛僅過去147天。這種"中國速度"的背后,是20年前就開始的預研布局——成飛曾提出8種六代機方案,對其中4種進行過低空驗證,這種技術儲備讓工程團隊能快速聚焦最優設計。而全產業鏈優勢更顯關鍵:哈爾濱某企業研發的耐高溫陶瓷基復合材料,使發動機渦輪前溫度突破2100K,這項指標直接決定六代機的超巡能力 。
兩款戰機的試飛軌跡正在改寫游戲規則。當你在手機屏幕前讀到這些數據時,或許正有新型蒙皮材料在成都的實驗室完成第900次耐腐蝕測試。這場跨越代際的空中競賽,究竟會如何重塑未來戰場?你心目中六代機的決勝關鍵是什么?點擊評論區,用專業視角參與這場關乎制空權的深度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