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00后“鴕鳥大王”吳錦彪
“讓更多村民分享鄉村特色產業紅利”
邱燁、鄒玢琦
在贛州市會昌縣大陂村的鴕鳥養殖基地里,00后小伙吳錦彪蹲在育雛室,細細觀察小鴕鳥的進食情況。
這個皮膚黝黑、褲腿沾滿泥土的年輕小伙,曾是景區里拿著話筒的講解員。
從景區到鴕鳥棚,吳錦彪身份的轉變從2019年開始。那年,畜牧法將鴕鳥納入畜禽管理范疇,這讓不滿當時20歲的吳錦彪看到了商機,他辭掉工作,回到家鄉創業。
“南方的天氣是很難養活鴕鳥的。”村民的質疑沒有令吳錦彪退縮,在親戚朋友的資助下,他和同學一道辦起了鴕鳥養殖合作社。
然而,現實遠比預想殘酷——因缺乏疫病防治經驗,首批引進的50只鴕鳥陸續死亡,最后僅有幾只活了下來。
“那段時間天天守在棚里查資料,把獸醫書翻了個遍。”回憶創業初期,吳錦彪深有感觸。
不懂技術,就自學禽類疫苗配比技巧;聽到哪里有養殖培訓,一定報名去聽;為了拓寬銷路,遍周邊縣市的餐館,一家一家敲門;客源穩定后,又把網絡直播間搬到了養殖場,招攬更多客源……
孵化出殼率從0到90%,從集市擺攤到鴕鳥肉供不應求......漸漸地,吳錦彪的鴕鳥養殖事業走上了正軌。
吳錦彪正在給鴕鳥喂食。劉兆春攝
通過“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吳錦彪的養殖場不僅達到了年存欄鴕鳥近千只、年產值近300萬元的規模,更帶動周邊地區50余戶農戶參與養殖,戶均年增收超過2萬元。
去年底,吳錦彪擴大了基地面積。除了傳統的鴕鳥肉、蛋、毛銷售,還開發了鴕鳥騎乘、萌寵互動等文旅項目。
“‘五一’假期要發貨的請盡快預定。”“新鮮鴕鳥肉,會昌、于都、瑞金、贛州市區都有送貨。”“文武壩鎮5只鴕鳥,安全送達。”......吳錦彪的朋友圈里,記錄著每天的工作日常。“‘五一’期間的安排也是滿滿的。”邊說,吳金彪邊把鴕鳥蛋打包準備發貨。
“假期來體驗的游客越來越多,今年計劃再增加游客參觀、喂食的休閑娛樂項目。”吳錦彪擦拭著新購置的孵化機說,“等下半年農忙結束,我計劃多舉辦幾期鴕鳥養殖技術培訓班,免費把養殖技術教給更多村民,讓更多村民分享這份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