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年輕就多干,在一線,不實干沒有未來。
“趁著年輕就多干,在一線,不實干沒有未來。”作為中煤陜西公司大海則煤礦第一智能掘進中心黨支部書記,王學峰經常這樣給同樣年輕的隊員們加油鼓勁。入職10年來,他從煤機司機做起,一步步成長為青年職工中的佼佼者。
活躍的思維加上豐富的一線經驗,王學峰帶領煤礦第一智能掘進中心緊跟智能化轉型契機,持續改進和優化技術,不斷提升掘進作業“含智率”,實現減人、增安、提效目標。他也和團隊積極總結經驗、增進行業交流,培養出更多“一專多能”型人才。
掘錨戰線一柄“尖刀”
掘錨隊是煤礦的“開路先鋒”,掘進機械就像地下的坦克,在煤層中向前推進,挖掘出新的巷道,而錨桿、金屬網、噴射混凝土等緊跟其后,加固巷道頂部和兩側防止塌落。自2015年入職以來,王學峰從掘錨一線最苦、最累的崗位干起,逐漸與團隊一起成為掘錨戰線上的一柄“尖刀”。
初入煤礦,王學峰就在煤機司機崗位鍛煉,近百噸的“大家伙”,動輒幾噸重的零件需要反復拆裝,檢修起來哪個動作都不是輕而易舉。掄大錘、扛油脂,在幽深的巷道中錘煉,他掌握了全套檢修操作技能,各種疑難雜癥、故障問題也都能熟練解決。他先后擔任班長、副隊長、黨支部書記,實現了一名基層工人職業生涯的跨越。2024年,在他帶領下,第一智能掘進中心安全掘進超11000米,多次打破大海則煤礦單月掘進記錄,有效保障全年回采接續。
面對難題,王學峰總能挺身而出。2024年11月,在大海則煤礦南翼泄水巷掘進期間,為滿足設計高度,需破除部分頂板巖層,最大破頂3.5米,且持續破頂長度達314.8米,給正常掘進帶來挑戰,稍有不慎還可能發生頂板坍塌事故。他冷靜應對,迅速組織骨干攻堅摸索,分析破頂原因,果斷改變原施工工藝,將錨桿排距由1.2米縮短至0.8米,及時補強支護,并親自操作掘錨機,直至地質穩定段。
優化智能掘進技術
在煤礦普遍推行智能化設備的當下,智采智掘成為煤礦提升安全生產水平的重要抓手。王學峰帶領的團隊,正是依靠智掘成為回采的“開拓尖兵”。據他介紹,通過基于5G網絡技術,配合成套快速智掘裝備,在復雜的地質環境中讓巷道開拓更安全、更高效、更少人。“智能自動截割能減少人為操作的延遲、重復、失誤現象,增強連續作業能力。運輸系統、電氣設備遠程啟停,極大提高人工操作效率,實現自動化減人。而工作面設置電子圍欄系統,可以實現接近危險區域自動報警、自動停機功能,保障作業安全。”
然而,掘進和錨護面臨的情況瞬息萬變,當前掘進面仍是煤礦智能化滲透率較低的部位,相關智能裝備的運用仍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王學峰以勇于創新的思維,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和優化。“我們團隊每年都會形成創新成果20項左右,不僅在技術層面實現突破,成本控制與經濟效益提升成效也十分顯著。”
王學峰介紹,通過完善人員接近預警系統,第一智能掘進中心在掘進工作面實現人員與設備之間的精確測距、自動報警和停機,防止生產過程設備誤動作造成人員傷害,讓掘進安全更有保障。他還帶領技術人員加裝聯網語音通訊系統,讓地面集控中心與井下實現通訊聯動,縮短掘進指揮“距離”。通過“地上+地下”布置遠程集控系統,實現掘進工作面皮帶運輸、自動截割協同控制,讓掘進“含智率”顯著提升。“錨護方面,我們創新使用智能自動打鉆,作業人員只需定好支護眼位并按下啟動按鈕,鉆機即可自動進行打鉆作業,無需傳統手柄式操作,相關操作人員可由4人減少為2人。”
培育“一專多能”人才
“當前,掘進過程中的圍巖識別、精確地質模型構建仍是難題。只有實現自動截割、自主動態調節掘進參數,智能掘進才能有質的提升。”王學峰表示,目前煤礦面臨地質構造復雜,現有智能設備對地質構造的動態變化監測能力有限,在遇到未知巖層時無法自主調整參數。“智能化需要既懂掘進生產又懂智能化、信息化的技術人員,但現有人員以傳統機械、掘進專業為主,智能化技能不足,工人難以快速適應新技術,導致設備使用效果、運維能力受限。”
“伴隨智能化發展,需要更多掌握智能化設備操作與維護的技能人才,需要專業人員熟悉各類智能化采掘、運輸、監控等設備的操作原理和方法,對故障進行簡單的診斷和排除,確保設備正常運行。”王學峰坦言,這對工人技能提出跨學科、持續學習與團隊協作的高要求。“需要通過系統化培訓、激勵機制、文化凝聚等多維度策略,實現人機協同與減員增效的平衡。”
為培養適應智能化轉型的技能型工人,王學峰帶領第一智能掘進中心推行“師帶徒”“老帶新”制度,鼓勵跨專業輪崗,從檢修到生產專業人員的身份互換,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他指出,智能化轉型需以“人”為核心,通過系統性培訓、正向激勵和文化凝聚,實現技術、人才與管理的協同升級。“我們也通過總結智能化掘進工作面的成功案例,如設備優化、工序創新、技術升級等,形成標準化操作流程,并參企業互訪等活動,向同行分享經驗。未來,隨著5G、AI等技術的深入應用,煤礦人才培養將更注重數據分析和智能化管理能力,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與周邊企業交流,推動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提升。”
文丨本報記者 楊沐巖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丨李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