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爭現在是一個挺普遍的話題,現在很多人是重理輕文,認為文科,比較虛無縹緲,也很容易沒有根基被毒化走歪等等,包含智商極高的張捷教授。可是這個話題,如果放到100年前的中國去討論,可能答案就不太一樣,因為那會兒中國正被列強宰割,人們最開始談實業救國(見老舍《茶館》)、洋務運動,但是后來呢發現不太行,進而深刻認知到須首先從思想上破除舊建新才行,于是發生五四運動,代表是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
通過現在和100年以前,同樣是中國對比,我們會模模糊糊地感受,所謂的文和理,好像“理”是直接去解決手腳的問題,而“文”卻是從根上改善人的心和大腦。貌似前者更直更務實,后者則更深更奧妙。
那,為什么現在的中國,反而曾經被認為深刻的“文”卻被“理”所輕視了呢?恰是因為如今大環境比較平穩,人們忙于賺錢謀生,定義這才是“務實”,“務實”最重要。
并且不可否認,隨著大環境的平穩,有很多亂七八糟的現象開始出現,比如特權階級以及很多富二代官二代,腦子不太行或者比較懶,就去混或者買最簡單的文憑,有的在國內,有的去國外。此時,文科的一個特點就變成了弱點:即文科是面對絕大多數人心智的,雖博大精深,但入門門檻更低更開放。
那么文就弱于理嗎?那么就要重理輕文嗎?
這是一種極大的時代的短視,極其危險。請看下面這些新聞:
你覺得這些被發展為間諜的被策反的天才留學生,特別是后來進入中央某部直屬研究所的,是學理工科的呢?還是學文科的呢?
我們姑且認為都有吧,可是為什么他們這么容易被策反呢?
如果我是敵特,我拿錢拿色拿工作機會就可以誘惑他,這非常務實直擊他的需求,先綁架了你的手腳,再控制你的大腦和你的心。
所以要想禍害一個人,絕對單通道是不行的,必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這個時候如果重理輕文或者重文清理會發生什么,你會發現都有致命的弱點,都容易被輕易的攻破。
與這個情況非常類似的是我在金融行業工作,我發現很多被騙的,很高金額被騙的(客戶),不分文理畢業,他們都被利用了人性的貪。
所以我們認知事、認知人是要從人性出發。
而無論“文”還是“理”,都是人性這個硬幣的兩面,我們實時是不應該硬生生的割裂它,對立它和放大它。
你(曾)喜歡高曉松嗎?你喜歡張杰教授嗎?
如果仔細看看,很多和他們一樣,以理工科自居非常受大眾歡迎的人士,受歡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恰是因為他們的文科能力很強,表達能力出色。
文科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在于:它的領域是和表達、文學、藝術等直接關聯的,這個能力一旦缺失,就很難流行。
而當你表達久了,人們就會看你的底層,這個層次就是邏輯性強不強;當人們對邏輯看清了,人們需要了解你的底蘊,再往下看一層就是看你的價值觀和知識積累,而這個又回到了文科側重的范疇。
這就是文理聯接,相得益彰,共同發揮作用的體現。
因此,文科理科作為研究時專業化分工是可以存在的,但如果你要人為刻意地把它對立起來,實是非常錯誤、非常危險的誤區。
每當在網上我看到“理”攻擊“文”,或者“文”鄙視“理”的極端爭論的時候,我就會舉例子,拿誰呢?拿教員來舉例子。你說偉人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
所以文理之爭,是你陷入了別人設定的一種圈套。
把文和理拋開,人們需要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能力?這種人呢,應該是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有較好的表達能力,但最重要是具備正確健康的底層價值觀。
咱們應該努力成為這樣的人,如果是做培訓工作,就該去培養這樣的開智人群。
最后,你覺得我是學文還是學理呢?哈哈
我是蘇衛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