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對女人有所謂的真愛嗎#
人人都期盼著和愛人白頭偕老,可世間無數的例子似乎只證明了愛情有多不可靠,很多曾經在社交媒體上大秀恩愛的明星網紅,最后也躲不過相看兩厭的結局。對策,甚至有人調侃地形容,感情就像牛奶,放久了也會過期發臭。
難道真的不管怎樣的愛情,都熬不過七年之癢嗎?這個所謂的七年到底有什么科學依據,為什么偏偏在這個節點容易出問題?
今天咱們就把這個問題聊透,聊清楚時間到底是不是愛情的殺手。
先說結論:
哪里需要七年這么久?
真要在感情上講科學,那么科學只會老老實實告訴你:一兩年就夠了,最多四年,情人之間的甜蜜與心動就會迅速減弱,如果你們的關系里只有激情和浪漫,那么根本撐不到七年就會搖搖欲墜。
七年之癢不是感情的難關,七年只是一個讓關系里累積的問題充分發酵,并在生活重壓下顯現出來的時間窗口,早在這之前,該發生的矛盾就已經埋伏在水面之下了。
你可能有疑問:既然時間是如此高效率的感情殺手,那為什么還是有人能攜手走過比七年更久遠的時光呢?為什么也有人沒七年之癢?還是他們用什么方法打敗了這些“癢點”?
決定一段關系壽命的不是時間,而是關系的結構與深度。
只有新鮮感與激情的關系固然刺激,但也是脆弱且狹隘的,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想要讓你們之間的關系變得長久,就必須引入更多的東西,拓寬關系的深度,從蜉蝣超進化為鯤鵬,才能展翅千里,承載你們的整個人生。
1
會變淡的愛,就一定
不是真愛嗎?
很多人對親密關系的浪漫想象里,激情與心動總會被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
初見時的驚鴻一瞥,熱戀時的悸動不已,兩人一對視就能沉浸在對方的眼眸里……這些仿佛才是愛情存在的唯一鐵證。
這也導致不少人堅定認為,真正的愛情就應該永遠保持對彼此心動,如果一段關系變得溫吞平淡,不再有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就說明愛情已經消失,或者更決絕點,會變淡的感情肯定從一開始就不是真愛,不是那個對的人。
狂熱追求永遠不變的激情之愛,所凸顯的其實只是你對愛的焦慮罷了。
你把愛情狹隘地定義為激情,才會把失去激情當作關系斷裂的前兆,但激情本就無法代表愛的全部內涵。
如果相愛的雙方不能在激情退去后仍能感受到彼此的價值,那么你們愛的也許不是那個人,不過是那種情緒高漲的自我狀態罷了。
可說到底,我們人類的生理結構本身就不支持無限期地維持這種強烈生理喚起狀態。
打個比方,讓你跑一百米你可以急速沖刺,那讓你跑馬拉松,你還能以自己的最高速度跑幾十公里嗎?當然沒有人能做到,善于進行長距離賽跑的選手,自然也深諳調節配速的策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感情也同樣如此,新的關系會帶來不確定性、新鮮感與一定程度的風險,刺激你的大腦在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的影響下體會到愉悅、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這些感覺促使你克服障礙,投入巨大精力去追求與另一個人的聯結。
但只要過一段時間,你的感官就會對持續刺激產生適應性,以避免情緒與心理的系統過載,并讓你能夠注意到環境中潛在的新威脅或機遇。
不只有對愛情,人類對任何頻繁出現在自己生活里的事物不都是如此適應的嗎?
一道菜再好吃,變成隔幾天吃一次的家常菜后就再也不會被你注意;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剛開始每次都提心吊膽,干多了之后就熟能生巧,身體會機械地完成;甚至是讓你害怕厭惡的東西,如果見得多了,慢慢也會變得不再恐懼。
隨著熟悉感的增加,人類對特定事物的反應自然減弱是一個必然的生理過程。
如果你把愛情單純等同于對另一個人的生理喚起,其本質是把關系寄托在本來就無法持續的化學反應上,那當然是行不通的。
夜空中的煙花固然美麗,但它的精彩正在于轉瞬即逝,我們不能責怪火花沒有凝固在天上。
如果你們之間的關系始終停留在激情之愛(romantic love)的形態里,那激情散去后的終結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只是你的身體在降溫,在提醒你無法繼續支持這樣的燃燒,否則你就要化為灰燼了。
想要讓你們的關系跨越時間帶來的“癢”,秘訣不在于強迫自己保持高喚起狀態,而是學會在低谷中依然愿意靠近,在平淡中仍能彼此欣賞,也就是把你們之間的關系轉化為相伴之愛(companionate love)。
激情終結并不等于愛的終結,這只是愛的轉型期。能否穿越這段轉型期,才決定了你們之間的感情是短暫的浪花,還是奔流不息的長河。
激情讓你進入一段關系,但不會是維系它的根基。
愛不是始終如一的轟鳴,而是在靜默中聽見彼此的心跳。
2
怎樣拓寬愛的內涵,
維持長久親密?
在突破了對“愛=激情”的誤解之后,等待我們的下一個問題自然是——如果愛不只是本能的激情,我們還能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做些什么?要做對哪些事,才能讓親密關系順利跨越七年之癢?
很多人對激情和新鮮感總抱著一種迷信,覺得既然真正的激情不可持續,那我們往關系里添加“人造的激情”不就行了?
所以一度有很多婚姻經營的書打著教你如何制造新鮮感的噱頭而大賣,甚至有人聲稱應該每天換一種打扮來迎接下班的另一半,好像非得把自己搞成變相怪杰才能讓日子過下去。
其實,關系之所以走向瓦解,不是少了激情,而是沒有成長。
想要把愛情從即時高能的化學反應轉變為更穩固的心理結構上,就像建造房屋要先打下地基,建造牢靠的鋼筋水泥框架,你要往激情里面添加更多的東西:
從吸引到共建
兩個相愛的人從一開始擦起火花,很多時候是由于對方某一特質產生了強烈吸引,例如外貌,口才,幽默,技能,聰明……這是一種相對被動的體驗:我想要和你在一起,因為你具備某些我欣賞或渴望擁有的特質。
這有點像把對方當作物品一樣凝視,是一種“我看你”的模式,你只是對方生命中的看客,一個消費者。于是,當對方的特點發生變化,或者你開始看膩了,又或者你開始對那些特質祛魅,意識到那些特點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稀有或重要之后,吸引你的魔力就會逐漸消散。
想要打破這樣的魔咒,你就要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共同的創造者,不再僅僅欣賞“成品”,而是成為彼此生命藍圖的共同建造者,形成一種“我們”的系統,轉變為“我們一起看世界,一起創造我們的小世界”的模式。
比如設定共同的目標與愿景,協作解決問題,建立屬于彼此的儀式感,共同創造體驗與意義……
你們的愛有了方向感,就不容易再迷失。
從依賴到共振
在關系中的激情尚未褪去時,伴侶之間會產生強烈的相互依賴感,渴望時刻與對方在一起,把另一半視為幸福的唯一來源,甚至將自己的價值感和安全感寄托在對方身上。
如果任由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很可能會演變成不健康的過度索取,給關系帶來巨大壓力。
健康的長期親密關系必須從依賴走向共振,也就是你們兩人相對獨立,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內在力量,因而相處時不會消耗對方的能量,反而能相互激發、相互支持,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這需要你們保持健康的自我邊界,同時也能做彼此最堅實的后盾,理解另一半的夢想與經受的挑戰,在情感和精神層面上相互感知、相互回應。
基于個體完整性的情感聯結,才能更具生命力。
從情緒濃度到心理韌性
熱戀時期的情感體驗濃度極高,甜蜜時如糖果,爭吵時如烈火,這樣充滿戲劇性的情緒波動能給人帶來強烈的存在感和被卷入感,有的人癡迷于這樣的“情緒過山車”,總覺得不鬧個驚天動地就不像是在相愛。
但就像生命在高濃度鹽水里通常無法存活那樣,親密關系長期持續需要的還是心理韌性,是你們在面對壓力、沖突、失望甚至創傷時,能夠有效修復、調整,并從中學習和成長的能力。
我們生活在柴米油鹽的人間,每一段關系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父母親人的不看好,金錢、事業、育兒的壓力,生活習慣的差異……決定你們是否能走下去的,其實不是你們曾經有多相愛,而是你們是否擁有在現實里繼續去愛的能力。
比如在遇到矛盾沖突時不逃避、不一味發脾氣;在有分歧的時候試圖去理解對方,不打壓指責;在對方崩潰時不拋下另一半,去抱抱ta,安慰ta……每一項能力都不是愛得夠深就會自動習得,而是需要刻意練習和反復嘗試。
做到了這些,你們的關系才不僅僅是情感宣泄的容器,而是被建造成了面對生活考驗的堡壘。
很多走著走著就散了的情侶,他們可能就是停留在了表層的吸引,停留在單方面依賴,停留在任由情緒的波動沖垮關系……說白了,激情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們除了激情就一無所有。
別再害怕七年之癢或幾年之癢了,摧毀親密關系的從來不是“癢”,是不愿持續守護關系的你們自己。
學會在激情消散、幻想破滅后繼續靠近,才是對愛的真正忠誠。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