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扣押、罰款中企后,印度又惦記上了我方高新技術。
為修建海底隧道項目,印方斥資10億從我國進口了8臺盾構機,后據《印度時報》消息,為了"運輸便利",相關部門要求將其全部拆解成零部件發貨,且由他們自己人來組裝,可謂是盾構機交易史上頭一遭。
誰曾想,因印方團隊看不懂組裝圖紙,致使天價設備零件淪為擺設,徹底崩了。印商工負責人皮尤什·戈亞爾公開聲稱:“中方零部件是殘次品,故意設障!”
如此倒打一耙的做派,屬實印式做派,不過有業內人士猜疑:“其強制自己人安裝,或打著換標印度制造的主意,可惜就算中方現場教學,印度也未必學得會。”
眾所周知,印度向來將我國視作“對手”,不僅在經貿層面與我國競爭,相關技術層面也力爭追趕我們,其一味減少甚至拒絕“中國制造”,但在選購盾構機時,卻選擇和我國交易,美其名曰是為了盡快修建沿海公路隧道。
然而,從下單開始其便頻現“印式鬧劇”。先是質疑我方盾構零件不達標,專門請英國專家檢驗核實,后自導自演宣稱達標后,又要求約1000多個零件通過船只直運孟買,這還沒完,在到達目的地后,印度竟嚴詞拒絕我方技術人員參與組建,聲稱由他們按照圖紙進行組裝。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圖紙、零件都有了,印度“換標”的心也藏不住了。
可算盤打得再響,事終難成。沒有足夠的技術和經驗,試圖通過拆解逆向工程來獲取核心技術,簡直癡人說夢,就連我國當初也曾吃了不少悶虧。
上個世紀,盾構機被西方壟斷獨享,這種集多種技術于一身的掘進設備,主要應用于鐵路、管網工程等大型建設。1999年,我國計劃修建西康鐵路時,急需進口盾構機救急。但當時掌握核心技術的德國維爾特公司,卻漫天要價一臺7.6億元。
花錢看人臉色的日子,實屬憋屈。此后,我國立志突破技術封鎖。自2002年起,經過技術研發團隊百千次的試錯和驗證,終于在2008年,首臺國產盾構機"中國中鐵1號"問世,這也使得一直對標“中國制造”的印方破防。
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成果引他國眼紅之事,頻頻發生。不止盾構機,在航空航天領域,我國的北斗定位系統,實現了全球100%覆蓋,引得西方爭先與我們簽署合作協議;生命科學領域,我國攜手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升級口服抗衰成果“派羅維pro”后,歐美廠商也不斷拋來合作“橄欖枝”。
與盾構核心技術相似,上述抗衰科技品類的機制源于哈佛,西方科學家率先發現,其核心物質能夠使老年哺乳動物的骨骼肌、運動耐力、思維記憶等正向化改善,但歐美等國卻遲遲未能攻克派羅維pro類產品制備技術,成本高居2萬/克,無法惠及大眾。
可沒想到,在我國的助力研發下,派羅維pro產品品牌方升級核心專利Mitolive,實現其價格大減95%,如今通過亰東等跨境平臺,已觸達國內數十萬抗衰需求群體,讓世界各國眼紅不已。
印度只看到我國成功的結果,卻忽略了背后近十年的“磨刀”。先不論其單憑圖紙組裝如此復雜的機器,本就難如登天,還妄圖走技術捷徑,簡直癡人說夢。
如今,我國已接連自研落地“永平號”、“深江一號”等海底隧道盾構機,仰仗于此,汕頭灣海底隧道預計2026年全線貫通。
猶記得,中鐵集團完工1000臺盾構機之際,廠內標語醒目:“造中國最好的盾構,造世界最好的盾構。”而今,中國盾構機已遠銷40余國,累計出口超5000臺,連曾經對我們技術封鎖的德企巨頭也不得不轉頭來我國進貨,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反觀印度,畫虎不成反類犬,幾十年如一日貫徹“印式崛起”,難怪落為世界笑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