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上午,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世界上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正如火如荼建設,正在施工作業的“江海號”盾構機順利掘進至200米,突破百環大關,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海太長江隧道工程位于江蘇省長江入海口區域,北起南通海門區,南至蘇州太倉市,線路全長39.07公里,其中過江隧道全長11.185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標準,設計速度為100公里每小時,為全線重點控制工程。中鐵十四局負責的隧道盾構段長9315米。
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項目盾構經理孟德鋒介紹,盾構段需要長距離穿越長江底淤泥質粉質黏土夾粉土、粉細砂復合地層等復雜地質帶,最大埋深約75米,最高水壓達7.5巴,具有超長距離、超大直徑、超高水壓、超大埋深、復雜工況等特點。項目團隊結合多年來在水下和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經驗,為工程“量身定制”一臺國產16米級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江海號”進行施工。
走進最大開挖直徑達16.64米的“江海號”盾構機內部,寬敞明亮,掘進有序。“這臺嶄新的設備,在刀盤刀具、主驅動、推進等九大系統進行創新攻關,配備了常壓刀盤、主驅動在線監測系統、HSP超前地質探測預報、第四代同步雙液注漿、DDCI自動拼裝裝置等先進技術,總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項目盾構機長劉昕介紹,在盾構機工廠制造和現場組裝調試階段,項目提前組織掘進班組進行針對性系統性培訓,從排查線路開始,了解每個部件的功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尤其針對主機性能操作,會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再深入學習,包括如何來控制盾構姿態、掘進速度、分析故障、調控參數等,始發掘進后真正進入人機磨合期。
如何克服淺覆土始發、保證箱涵高效運輸和拼裝、保證DDCI新型連接構件拼裝效率是掘進初始階段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尤其是隧道內部采用整體式全預制箱涵,單塊最大總重約45噸,長約13.5米,寬1.5米,高約5.05米,為目前國內隧道內部最大預制構件,超寬超大件給運輸和拼裝帶來極大難度。
自4月9日始發掘進以來,中鐵十四局項目團隊加強方案優化,采取專業化措施一一分析解決,通過優化雙液漿配比,并控制好同步注漿壓力和注漿量,確保成型隧道質量。項目提前對管片拼裝團隊進行DDCI構件拼裝技術交底,通過同步優化工序安排、提高自動化程度等方式確保拼裝效率。項目還對箱涵運輸車輛進行針對性設計,配備車身大幅度升降功能,提升旋轉功能及良好的制動性能和爬坡能力。
“項目順利完成‘百環試驗段’,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人機磨合,掘進速度由原來的日掘進4米提升至日掘進14米左右。目前,成型隧道外觀良好,質量可控,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項目高級工程師宋歡表示,“五一”期間,有300多名工人持續奮戰在隧道施工一線,24小時輪班值守,全力確保施工進度安全有序推進。
劉昕說,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隧道順利突破百環大關,成功渡過人機磨合期。100環的成功掘進經驗,讓他們團隊從小心翼翼轉變為心中有數,雖然每天重復地忙碌作業,但他們依然很開心,因為“江海號”已順利掘進,朝著對岸平穩前行。
未來隧道建成后,車輛過江僅需10分鐘,從南通海門這里出發,半個多小時就能到達上海市中心。工程的建設,對于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長江兩岸城市群的跨江融合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訊員 董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