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現今,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行業已接近飽和,垃圾焚燒廠產能過剩與運營挑戰愈發凸顯。加之“雙碳”目標驅動,行業的高碳排放特性備受關注。在此背景下,垃圾焚燒行業正步入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關鍵階段。
展望未來,中國垃圾焚燒行業存在一種發展趨勢,可以歸結為探索“先分選,后焚燒”模式,即在垃圾進入焚燒爐前進行高質量的分選,優先回收,進行資源化利用,實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該模式與循環經濟所倡導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理念更為契合。
彭主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7年塑料回收再生經驗,文章信息咨詢或討論,提供行業信息,歡迎隨時聯系哦~
塑料垃圾分出的減排效應
塑料作為化石基燃料的衍生品,將其焚燒處理類似于直接焚燒化石燃料。2022年期間我國廢塑料產生量達到了6300萬噸,超三分之一的塑料垃圾被焚燒處理,高比例的塑料垃圾進入焚燒廠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
圖1.中國生活垃圾各組分比例
既然塑料垃圾焚燒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那如果中國一年焚燒的塑料垃圾全部被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多少的碳排放當量呢?若被填埋處理的塑料垃圾也被回收利用呢?
對此進行模擬計算需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確定塑料垃圾總量和處理比例;確定塑料垃圾各處理方式的單位碳排放量;計算塑料垃圾各處理方式的總碳排放量;計算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產生的碳排放量;計算回收后替代原生塑料生產減少的碳排放;計算總減排量。
1、確定塑料垃圾總量和處理比例
以2022年為例,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統計,2022年中國產生的塑料垃圾總量為6300萬噸。其中,1953萬噸塑料垃圾被焚燒處理,2016萬噸被填埋處理,回收量僅為1890萬噸。
2、確定塑料垃圾各處理方式的單位碳排放
平均每噸塑料垃圾焚燒碳排放強度為2.59tCO2;平均每噸塑料垃圾填埋碳排放強度為2.40tCO2;每噸廢塑料再生造粒僅產生0.6 t/CO2(我國塑料垃圾的回收主要依賴物理回收和化學回收兩種手段,但物理回收仍是當前的主要方式);生產一噸新塑料的碳排放量約在2.5至6 tCO2/噸之間(不同的生產技術和能源使用效率導致的差異)。
表1.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單日碳排放計算結果
3、計算塑料垃圾各處理方式的總碳排放量
焚燒排放=1953萬噸*2.59tCO2/噸=5058.27萬噸
填埋排放=2016萬噸*2.40tCO2/噸=4838.40萬噸
4、計算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產生的碳排放量
焚燒塑料回收處理排放=1953萬噸*0.6tCO2/噸=1171.80萬噸
回收處理排放=(1953+2016萬噸)*0.60tCO2/噸=2381.40萬噸
5、計算回收后替代原生塑料生產減少的碳排放
焚燒塑料替代減排=1953萬噸*(2.5-0.6tCO2/噸)~1953萬噸*(6-0.5tCO2/噸)=3710.70~10741.50萬噸
總材料替代減排=(1953+2016萬噸)*(2.5-0.6 tCO2/噸)~(1953+2016萬噸)*(6-0.5 tCO2/噸)=7541.10~21829.50萬噸
6、計算總減排量
焚燒總減排量=(焚燒排放-回收處理排放)+(回收塑料替代原生塑料所減少的排放)=7597.170~14627.97萬噸
總減排量=(填埋排放+焚燒排放-回收處理排放)+(回收塑料替代原生塑料所減少的排放)=15056.37~29344.77萬噸
通過以上的數據可以計算出,僅焚燒塑料垃圾一項進行全部的回收利用,一年可減少約0.7~1.4億噸左右的碳排放,若被填埋和焚燒處理的塑料垃圾全部回收利用,一年可減少至少1.5億噸碳排放。《中國塑料循環經濟展望》報告也指出,全面回收和循環利用塑料廢棄物每年可為中國減少約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這相當于約750億棵樹一年的碳吸收量(按1棵樹年均固碳20公斤CO2)或者3,260萬輛燃油車停駛一年(接近中國燃油車保有量的10%)。
雖然本計算僅考慮了塑料生產、末端處理和回收處理環節的直接碳排放,不能衡量塑料回收全生命周期所能產生的減排效應,僅供參考,不具備實際意義,但依舊能從以上的簡單估算中看出,構建“先分選,后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在減排方面的積極作用。
“先分選,后焚燒”的實踐案例
基于垃圾高質量分選產生的良好環境效應與強大減排能力,“先分選,后焚燒”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推行取得一定成效。例如:2022年9月14日,歐盟提出的《可再生能源指令》修訂案首次明確規定,只有在生活垃圾焚燒前剔除化石基塑料材料的焚燒廠才能被認定為可再生能源設施;挪威的IVAR分選廠在垃圾焚燒前通過材料分選流程將混合垃圾中的化石基塑料分出并優先回收利用,使得覆蓋區域內的可回收物回收率從28%提升至82%,生活垃圾的回收率超過56.4%。
圖2.歐洲的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新趨勢(以塑料廢棄物為例)
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修訂版中也強調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先分選,后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我國多個地區試點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北京大興區垃圾中轉站通過智能機器人對混合垃圾進行精準分類,將低值或高值的可回收物分揀出來,剩余不可回收的垃圾做回填或焚燒處理。這種人工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有效彌補了前端機械物理篩分無法精確分揀的劣勢。
廈門建立的低值可回收物分選中心,將各垃圾分類點的低值可回收物統一運輸至位于海滄區的分選中心。該分選中心采用“組合篩分預處理+光學分選+AI智能”等多種自動化分選方法,將分選出的可回收物,部分售賣,部分打包送到“陸海環保”自有工廠進行再生加工,從而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該模式有效彌補了我國回收行業的短板,截至2024年6月30日,分揀中心累計回收處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噸,助力減排4.1萬噸二氧化碳,節約2.5萬噸石油,極具復制推廣的價值與可能性。
圖3.廈門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
圖片來源:廈門日報(攝影:林銘鴻)
垃圾分選模式預測與展望
“先分選,后焚燒”的垃圾處理體系可以通過多種模式予以實現。
一是“環衛系統+垃圾分選廠+末端處理”的模式。該模式通過與環衛系統接軌,建立垃圾分選系統。將生活垃圾統一運送至大型垃圾分選廠,在此將可回收物分選出來,分別運送至對應的處理廠進行處理,剩余垃圾進行焚燒處理。這一模式有效推動“兩網融合”體系建設,是我國未來潛力較大的發展方式之一。上海的“兩網融合”垃圾處理模式便是該模式的具體實踐,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報,截至2020年,上海“兩網融合”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量達1100噸/日。
二是“垃圾焚燒廠嵌套分選間+回收處理”的模式。此模式是現有的垃圾焚燒廠基礎上新增垃圾分選間,在生活垃圾進入焚燒處理環節之前,分選出其中的塑料垃圾,進入物理或化學回收廠,剩余垃圾進入焚燒設備。
目前很多國家垃圾處理已呈現焚燒前分選的趨勢,該模式具備諸多優勢:其一,顯著減少碳排放,焚燒企業可以將碳額度通過碳交易產生額外經濟價值;其二,分選出的塑料垃圾賣給下游回收企業,可獲得額外利潤。以日處理量2000噸的垃圾焚燒廠為例,按塑料垃圾占總量的10%,分選率為90%進行計算的話,每天可以回收180噸塑料。按市場價格500元一噸計算,年收入可達3285萬元;其三,不需要額外建設大型垃圾分選中心,同時減少了入廠垃圾總量,增大了焚燒廠處置能力,也減少了新增焚燒廠的需求量;其四,可以穩定垃圾熱值,保護焚燒爐正常運行,確保垃圾焚燒廠長期穩定和高效運行。
除了以上兩種模式外,存量垃圾、工業固廢塑料、醫療廢塑料、農業廢塑料等同樣可納入分選系統,通過精細分選回收后,真正做到垃圾的資源化處理。
總結
隨著我國垃圾處理體系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垃圾焚燒行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無論是借鑒國際經驗,還是探索本土化的“先分選,后焚燒”模式,垃圾分選技術的創新與應用都成為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光學分選等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垃圾分選將更加精細化、智能化,為垃圾焚燒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完善也將為“先分選,后焚燒”模式的推廣提供有力支持。通過構建高效、低碳的垃圾處理體系,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更能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廢塑料新觀察
2013年9月成立以來,《廢塑料新觀察》公眾號憑借其專業、深度的內容,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成為行業內極具影響力的信息平臺。如今,在積累了12年的粉絲基礎后,2025年起,《廢塑料新觀察》正式推出月刊,這不僅是對傳統媒體價值的回歸,更是對行業深度需求的精準把握。
目前,《廢塑料新觀察》已構建起“周報精選+月刊深度”的全媒體矩陣,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信息服務。
? 周報:“廢塑料新觀察”每周日發布,“再生PET新視界”每周一發布,一周聚焦,深度剖析行業熱點與趨勢!
? 月刊:1期/月深度專題,打造行業前瞻智庫,引領廢塑料行業戰略新方向!
2025年1月刊
2025年2月刊
文章來源:零廢無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