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蛋?
劇集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權力轉移”。短劇的爆發式增長不僅以分鐘級敘事爭奪用戶注意力,更讓演員生態發生顛覆性變革,沖擊著傳統影視的選角邏輯與人才壁壘。
非科班出身的素人憑借優秀的作品一朝成名,新人演員借助豎屏的風口大展身手,還有部分演員通過短劇賽道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這種演員生態的流動性,正倒逼行業重新審視專業與流量、科班與天賦的辯證關系。
值此之際,星番特別推出「短劇破壁者」系列,對話短劇賽道內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演員。追問他們:當短劇演員批量“上桌”,他們能為行業注入怎樣的新鮮血液?面對急劇變化的的影視環境,個體的生存法則又是否會更加殘酷?
「短劇破壁者」第三期對話者:姚冠宇。(點擊查看:;。)
???
短劇行業高速迭代,演員姚冠宇的名字卻正逐漸成為一塊獨特的招牌。
從《戀夏的故事》《曖昧失溫》中冷峻深情的“瘋批大佬”,到《夜的第七章》里讓人又愛又恨的“渣蘇男主”,再到《私藏》里“巧取豪奪”的商圈新貴,即便一年主演多部作品,姚冠宇始終保持著對表演近乎執拗的真誠。他告訴星番:“ 我總覺得,演員得先讓自己相信角色,觀眾才會相信。 ”
而這份“相信”不僅體現在表演中,同樣貫穿于姚冠宇的職業軌跡。從最初誤打誤撞接觸小程序劇,到被頭部制作團隊發掘并參演長劇后轉型深耕短劇領域,以及一直未曾放棄音樂創作。姚冠宇理解的跨界,不是一種標簽,而是作為從藝工作者探索邊界的必經之路。
因此即使在短劇行業追逐流量的洪流中,姚冠宇也保持著對藝術的敬畏,以及一份難得的自省,“爆款標準或許由數據定義,但演員的底氣永遠來自作品。”
01
從誤入到深耕
“我第一次拍小程序劇的時候就發現了,這種題材劇集的制作雖遠沒有長劇精良,但因為節奏快、信息量大,需要演員在極短時間內建立人物的說服力。”
談及入行契機,姚冠宇將自己入行短劇比作一場冒險實驗。當時朋友推薦他嘗試被稱為“小程序劇”的新形式,他帶著好奇踏入這個尚未被正名的領域。那時的短劇制作粗糙、周期極短,卻讓他嗅到了行業變革的氣息:“觀眾越來越追求快節奏敘事,短劇恰好填補了碎片化娛樂的需求。”
這種敏銳的嗅覺很快得到驗證。憑借多部高熱度作品,姚冠宇逐漸成為短劇領域的頭部選手,極具張力的表演為同類型角色注入了不一樣的靈魂,單年拍攝量高達幾十部。
“ 長劇需要演員用幾十集鋪墊人物弧光,但短劇必須在三五分鐘內讓觀眾相信角色的存在。這種近乎極限的表演挑戰,反而激起了我的勝負欲。 ”姚冠宇坦言,早期的短劇拍攝更像是野蠻生長:“ 越是混亂的環境,越考驗演員的信念感。我告訴自己,每個角色都是新戰場,必須全力以赴。 ”
這種多樣性背后,折射出的是短劇市場對題材的饑渴。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其中女頻劇占比超六成。然而高強度拍攝帶來的挑戰同樣尖銳,姚冠宇為應對角色固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建立了一套獨特的劇本篩選標準: 故事完整度、角色差異性和自我挑戰空間。
“ 比如《和總裁相了個親》是喜劇風格,《共你攬晴空》偏純愛,我可以用不同戲路證明自己不只是‘瘋批專業戶’。 ”
對于短劇行業數據決定命運的論調,姚冠宇則是表現出辯證的接納:“存在即合理,觀眾喜歡本身就是一種標準。 偶然出現一兩部爆款可能靠運氣,但能否持續輸出好作品,取決于你有多尊重自己的職業。演員的自我沉淀往往更加重要。 ”
02
給角色一點力量
“演短劇最難的不是把表演夸張化,而是如何讓觀眾覺得人物、劇情設定合理。”在姚冠宇看來,演員對表演細節的把控是打破角色類型化窠臼的重中之重。
在拍攝《曖昧失溫》的時候,導演要求姚冠宇走出帥氣的背影,于是他便根據人物角色即興設計出了“一步三搖”的步態。“ 這個角色是黑白通吃的藥商大佬,必須有目中無人的松弛感。我走路時故意晃動肩膀,沒想到成了觀眾玩梗的名場面,算是意外之喜。 ”
類似的即興創作還出現在姚冠宇主演的《戀夏的故事》里。劇中,他堅持全程以襯衫、白T塑造生活化的“渣蘇”氣質,使得觀眾更容易相信他飾演的秦岳南是真實存在的,弱化了短劇人物的懸浮感。
面對短劇特有的快節奏表演,姚冠宇在實踐中慢慢總結出了一套“ 收放平衡 ”的表演法則。“觀眾既想在短劇里看到狗血反轉的爽感,又需要在劇情里看到一些真實的情感鋪墊。因此冷血與深情的切換不能全靠臺詞,演員的眼神和肢體語言更是關鍵。”
“ 在《夜的第七章》里,謝聿禮這個角色對外人冷血,唯獨對女主展露柔情。‘不摘手套觸碰他人’的人物設定恰恰強化了他對外人和女主之間的態度反差。每次女主出現的時候,我摘手套的動作,其實就是情感外化的開關。”姚冠宇說,這一設計不僅讓謝聿禮的情緒切換變得自然,也有利于幫助他在片場快速進入角色。
這種即興創作的能力,實則源于姚冠宇對劇本的深度研讀和現場應變。 畢竟短劇拍攝周期短,演員必須在開機前就吃透人物邏輯,才能保證拍攝的順利進行。
“ 哪怕再同質化的兩個角色,他們的人設也會有細微的不同,我能做的就是看到這些角色的不同之處,再結合劇本提示和自身的優勢,展現出他們的特征。 比如我還在適當的時候,給謝聿禮加了一些挑眉的細節動作。”
小紅書上,有觀眾評價姚冠宇的表演:“ 多一分浮夸,少一分寡淡。 ”這種對細節的精準把控力,或許正是他能在夸張設定下賦予角色說服力的秘訣。
03
在流量浪潮中錨定真實
“最開始粉絲因為劇情或臺詞叫我‘取悅哥’的時候,我真的挺不好意思的。”談及由他締造的幾個網絡熱梗,姚冠宇難得露出羞赧。
從“高嶺之花”到“取悅哥”,這些網友給予姚冠宇的“外號”,讓他意識到短劇演員正面臨一種新型粉絲關系。不過, 盡管觀眾渴望短劇演員保留神秘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大家的想象,但是姚冠宇依舊不愿刻意營造戲外的人設 。
“我之前想過,如果有機會的話,抽空做一個‘ 24小時不間斷直播 ’。我想讓粉絲知道我的一天都在干什么。讓他們看到‘姚冠宇’不僅是熒幕上的人,也是個有溫度的真實的人。”
這種真實感更體現在他對職業瓶頸的坦誠。當星番問他,“短劇演員能否成為大眾明星”時,他直言:“需要時間和作品積累。短劇受眾垂直,破圈必須靠差異化競爭力。”就像他正在嘗試 將音樂與表演融合,為新劇創作并演唱OST 等,讓音樂成為人物敘事的延伸。
工作之外,姚冠宇習慣 用寫歌“重啟”自我 。“去年幾乎全年無休,今年想慢下來,多體驗生活,畢竟靈感源于日常。”而關于未來,“ 對于我來說,我的公司唐人是因為看到了我的短劇作品,然后才知道并簽下了我。所以作為演員,好好拍戲,認真去對待每一部戲,其實就是機遇。 ”
短劇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既是一場資本與流量的狂歡,也是一面映照演員專業度的鏡子。姚冠宇的職業生涯恰好嵌入這一浪潮的褶皺之中。 從小程序劇的野蠻生長,到精品化短劇過渡期的陣痛,姚冠宇未嘗不是在流量與真實、速度與深度間探索演員的生存之道。
尤其當行業從狂奔轉向深耕,采訪中反復提到的“ 對信念感的堅守 ”,也許就是接下來短劇破壁的關鍵。
盡管在這個以秒為計量單位的影視時代里,不疾不徐的姚冠宇似乎略顯違和。但也正是這樣的“略顯違和”,讓他得以在短劇的縫隙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