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臺海局勢波譎云詭,臺當局一系列動作引發廣泛關注。先是傳出臺當局防務部門提出對美軍事采購清單,其中臺灣陸軍規劃向美采購30架“攻擊型黑鷹直升機”一事尤為引人注目。然而,就在這份清單浮出水面之際,臺軍內部卻爆發了令人咋舌的“離職潮”,這兩件事一前一后發生,宛如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了妄圖“以武拒統”的臺當局臉上。
臺海(資料圖)
據悉,臺陸軍此次瞄準的UH-60M攻擊型黑鷹直升機,隸屬美軍特戰司令部管轄,其性能頗為強悍。該機型配備光學/紅外線偵搜鏡頭,能與阿帕契直升機飛行員所配整合夜視戰術頭盔聯動追蹤、鎖定目標。機上設有4個硬掛點,可裝備AGM-114 “地獄火”反裝甲導彈、2.75吋火箭彈、GAU-19加特林重機槍,若兩側機艙門再加裝機槍,瞬間化身為空中“火力堡壘”。但尷尬的是,此型直升機至今尚未出售給任一盟邦,就算廠商有意賣、臺方想買,也得經美軍特戰司令部點頭同意,采購之路可謂荊棘叢生。
而臺軍內部,“離職潮”洶涌澎湃,已然失控。從基層士兵到中高級軍官,離職人數呈井噴之勢。服役剛滿20年的中校軍官們通過社交軟件秘密串聯,集體提交退伍申請;那些剛滿10年資歷的年輕連長們,也紛紛效仿,無心戀戰。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臺軍志愿役士兵提前退伍人數達1565人,與2020年相比暴增近四倍;2025年第一季度,校級以上軍官申請退伍人數同比激增300%,甚至連“金門防衛指揮部”作戰處長等關鍵崗位人員都選擇離去。
臺軍(資料圖)
深究臺軍“離職潮”背后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其一,解放軍常態化繞臺巡航、演訓,給臺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在距離廈門僅9.8公里的金門空域,兩岸軍機對峙時,解放軍飛行員強硬警告“你已進入我火力覆蓋范圍,立即轉向撤離,否則承擔一切后果”,讓臺軍飛行員深感無力與恐懼。面對解放軍殲-20、殲-16等先進戰機,以及構建起的“陸海空天電網”六維一體立體攻防體系,臺軍現役裝備顯得老舊落后,如金門防區仍在使用的上世紀80年代研發的IDF戰機,在解放軍先進戰機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這種實力上的巨大落差,讓臺軍官兵深知“以武拒統”就是死路一條,不愿為“臺獨”當炮灰。
其二,臺當局長期推行“臺獨”政策,將臺軍綁上“謀獨”戰車,使得臺軍淪為政治犧牲品。臺當局領導人賴清德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瘋狂推動“以武拒統”,不僅加劇兩岸關系緊張,還將大量軍費用于購買昂貴卻未必實用的美制武器,導致基層部隊訓練經費捉襟見肘,官兵待遇不升反降。與此同時,基層士兵出海執勤時間大幅增加,配套保障卻跟不上,高級將領為保仕途,刻意隱瞞部隊真實狀況,將壓力全部轉嫁到基層官兵身上,使得軍心嚴重受挫。
其三,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態度愈發模糊,讓臺軍官兵深感被拋棄。美國雖不斷對臺軍售,鼓動臺當局“以武拒統”,但私下卻在演練“臺北撤離計劃”,這無疑釋放出一個信號:一旦臺海爆發沖突,美國極有可能棄臺而去。臺軍官兵對此心知肚明,對美軍援助徹底失去信心,自然不愿再為毫無希望的“臺獨”賣命。
臺海(資料圖)
臺當局妄圖通過購買先進武器來提升軍事實力,維持“臺獨”幻想,可臺軍內部卻因人心惶惶、大量人員離職而陷入混亂,戰斗力大打折扣。一邊是積極求購武器,一邊是內部人員“大逃亡”,這般矛盾場景,充分暴露出臺當局“以武拒統”政策的荒謬與失敗。如今的賴清德當局,已然騎虎難下,面對臺軍的“離職潮”,恐怕是慌了神卻又無計可施。畢竟,違背歷史潮流、妄圖分裂國家的行徑,終究會被人民所唾棄,被歷史所淘汰,“臺獨”之路,注定是一條走不通的絕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