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消息,2025年4月19日,印度主流英文大報《印度時報》刊登對徐飛洪大使的書面采訪。徐大使介紹了中印高層交往、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情況,并就中方關于反對美國濫施關稅闡明嚴正立場。部分印度產業界關注的產品,如辣椒、鐵礦石、棉紗線在2024財年對華出口實現了超17%、160%、240%的增長。我們歡迎更多印度優質產品出口到中國,也愿協助印度企業對接中國市場需求,挖掘更多經貿合作潛力。
港口碼頭(資料圖)
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出口市場。2022年,我國從印度進口了36億美元的農產品,僅次于美國。盡管近年來這一數字有所波動,但去年我國對印農產品進口仍超過200億人民幣,主要商品包括巴斯馬蒂大米、蔗糖、凍蝦、蓖麻油等。在棉花及紡織品領域,印度一直是全球重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2021年,我國從印度進口的棉紗占其出口總量的近四成,兩年來這一比例雖有所下降,但仍在15%左右。2024年,中國自印進口的棉花、棉紗總金額接近40億人民幣,
印度人嘴上喊著“自力更生”,但現實很骨感:商場里70%的手機是中國品牌,紡織廠用的染料60%從中國進口,連治病的抗生素原料藥都得找中國買。去年印度從中國買了1135億的貨,其中一半是電子產品和機械設備。 小米、OPPO在印度的工廠,流水線上裝的還是中國零件;印度國產戰斗機“光輝”的雷達,用的也是中國生產的稀土材料。去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足夠裝滿1.5萬個標準集裝箱。 莫迪嘴上喊著“光伏自力更生”,但沒了中國貨,印度的新能源計劃立馬癱瘓。
印度制造業(資料圖)
說到底,印度目前最希望的,是借助中美對抗獲得發展紅利,尤其是在“后中國制造”幻想的推動下,他們渴望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下一個中心。但問題是,印度的現實基礎根本不具備這種條件。從制度壁壘到基礎設施、從營商環境到勞動力素質,都無法支撐全球產業鏈轉移的重負。更不用說,中國在數字化制造、高端裝備、技術轉化等方面的優勢已經全面領先,印度想靠“關稅”和“政策秀”取而代之,只能是一廂情愿。
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印度別讓美國利用,而應與中國合作。當印度與美國就雙邊貿易協定進行談判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警告稱,印度不要落入“美國的陷阱”,應努力與中國合作。 薩克斯表示,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并非源于中國的任何侵略性行動,而是源于美國對中國取得的成功所抱有的嫉妒。
一些國際觀察家指出,盡管印度貌似“甘心”為特朗普沖鋒陷陣,但事情未必像莫迪設想的那樣簡單。美方此前對于印度在農業、鋼鐵和技術出口上的利益訴求并未給予充足解決;中國的經濟力量絕非印度能夠隨意忽視的存在。反對的聲音在印度國內也逐漸抬頭。抗議活動從各大農田到都市中心蔓延開來,尤其是那些剛剛經歷糧食價格波動的印度農民公開表達不滿。他們擔憂美印的潛在合作會犧牲本國農業利益,加劇貧富差距。
印度士兵在邊境巡邏(資料圖)
2025年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未來發展之路合作與挑戰并存,機遇與風險同在。亞太地區戰略格局日益復雜,美日印澳“四邊機制”淪為遏華工具,外界普遍預計萬斯此行將勸說甚至施壓印度加大參與力度。
面對美國的施壓策略,印度應保持冷靜,不要試圖從“中美博弈”中漁利,謹記與鄰為善、以合作為重才是長久之計。對中印兩國乃至整個地區而言,堅守國際規則、反對霸權主義、推動穩定發展,才是真正的共同利益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