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至4日,由全德中文學校聯(lián)合總會主辦、《世界華文教育》雜志提供學術支持的第三屆歐洲華文教育大會在德國杜伊斯堡市隆重舉行。來自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300名華文學校負責人、教師代表、僑界代表、以及來自中國高校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共同圍繞“精拓深耕,聚智篤行”的大會主題,就新時代背景下的華文教育發(fā)展、教材本土化、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5月2日下午14時,在全德中文學校聯(lián)合總會副會長李立的主持下,大會正式開幕。本屆大會以德國總會全體會員校校長的聯(lián)合詩朗誦《十年同心,華文同光》開場,寓意十年耕耘,同赴初心。杜塞爾多夫漢園中文學校的學生隨后登臺獻上校歌《心聚漢園》,童聲清澈,深情動人。
大會主辦方代表、全德中文學校聯(lián)合總會會長周開雰首先致辭,回顧了大會創(chuàng)立三屆以來的成長歷程,也總結了德國總會的十年發(fā)展,她強調將繼續(xù)攜手同行、守正創(chuàng)新、傳承中華文化,并向與會嘉賓、專家及所有支持者對大會的貢獻表達感謝。
隨后,多位嘉賓應邀發(fā)表致辭。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曾凡華代表使館致賀,向長期深耕華文教育、弘揚中華文化的各界人士致敬。他指出,華文教育是華裔子女和外國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橋梁,對深化中外人民友誼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大會召開恰逢其時,是中歐、中德友好發(fā)展的厚禮,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德國和歐洲青少年對中文、對中國和中華文化感興趣,成為促進中德中歐人民友好交流的民間使者。
曾凡華還向杜伊斯堡市政府致以特別感謝,指出杜伊斯堡對華合作始終走在前列,希冀亦能為華文教育本土化提供有益借鑒。也希望歐洲華文教育大會秉持“精拓深耕,聚智篤行”理念,不斷推動歐洲華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厚植中歐友好的民意基礎。中國駐德國使館和各總領館愿同各方一道,落實好中德中歐領導人重要共識,進一步增進兩地人民友誼,促進中德中歐友好合作、實現(xiàn)更高水平互利共贏,推動中德中歐關系不斷向好、向前發(fā)展。
杜伊斯堡市中國事務專員陶逸泊(Markus Teuber)代表市長林克發(fā)表致辭,向前來本市參會的嘉賓表示歡迎,并指出杜伊斯堡市向來重視華人社區(qū)及母語教育,長期與中國保持廣泛而緊密的合作。在當前這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進一步加強中德文化及民間交流尤顯重要,此次大會正是推動雙方溝通、增進理解的重要契機。
江蘇師范大學副校長商亮在發(fā)言中強調了大會主題“精拓深耕,聚智篤行”對歐洲華文教育未來的指引。他回顧了本校在漢語言文字教育的成就,并介紹了江蘇師范大學在推廣中文和中華文化方面的努力。商亮呼吁,以此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歐洲各國華校的交流合作,推動華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意大利中文學校聯(lián)合總會會長陳小微代表上屆大會主辦方發(fā)言,她回顧了第二屆歐洲華文教育大會的成果,強調華文教育在歐洲影響力日增,凝聚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她呼吁加強合作、共享資源、提升質量,推動華文教育普及與發(fā)展。同時指出,華文教育不僅是語言教學,更是文化傳承,要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真正實現(xiàn)華文教育的使命與價值。
全德華僑華人青年總會會長鄭建國分享了幾點思考,表示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傳承與中歐交流的重要紐帶,面對本土化與技術革新的新挑戰(zhàn),應結合歐洲實際,推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數(shù)字化轉型。同時應鼓勵青年參與,將學習者培養(yǎng)為文化傳播者。他表示,青年總會愿與各教育機構合作,攜手打造更優(yōu)質、有活力的華文教育生態(tài)。
當日,大會還邀請了中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院長侯興泉、中國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院長胡建剛、法國辛老師中文課堂校長辛麗燕、英國依嶺中文學校校長黃珍理、荷蘭代爾夫特中文學校宋巖等五位中國高校專家及歐洲優(yōu)秀論文作者進行專題報告,內容涵蓋中華經(jīng)典推廣、AI教學工具實踐、識字教學模式、技術手段革新及教師隊伍建設等多個前沿方向,呈現(xiàn)出“理論—實踐—技術”三位一體的海外教學新局面。
5月3日,專題報告環(huán)節(jié)繼續(xù),中國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袁媛、中國溫州大學華僑學院院長包含麗、巴伐利亞中文中心學校吳垠、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孔子學院張哲睿,以及西班牙馬德里孔子學院/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李長春,分別從平臺化教學觀念更新、華校媒體功能定位、母語教學路徑整合、數(shù)字化技術應用實踐與家庭教育參與研究等角度切入,展現(xiàn)出理念創(chuàng)新、技術賦能與社會協(xié)同并重的教學探索路徑,充分體現(xiàn)了海內外教育工作者對華文教育未來圖景的共同思考與協(xié)力實踐。
當日的分論壇研討也成為亮點。四個分論壇分別聚焦“華文教育的本土化與國別化理論”“人工智能與華文教育技術應用”“歐洲新形勢下歐洲華文學校發(fā)展”“華文教材的本地生成與適用策略”,來自數(shù)十所華校的校長和教師就教學經(jīng)驗、技術創(chuàng)新、文化融合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展示了海外中文教育“向下扎根,向上開花”的強勁生命力。
5月3日下午,大會舉行了優(yōu)秀論文頒獎儀式和章程宣讀等環(huán)節(jié),并正式公布了第四屆歐洲華文教育大會的主辦方。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獲得第四屆大會主辦權,集團總裁、《歐洲時報》社社長鐘誠向此次大會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向籌辦大會的德國同行表達敬意。他指出,回顧兩年前的意大利盛會,以及四年前英國發(fā)起的在線大會,可以看到歐洲華教界在交流中的日益智慧成熟。以歐洲的名義拓寬文明,以華文的名義傳承傳統(tǒng),以教育的名義撫慰心靈——寬度、深度、溫度構成了華文教育的力度。作為法國華文教育協(xié)會總招集人,鐘誠代表法國同行鄭重承諾,兩年后將在巴黎延續(xù)這一平臺,全力籌劃,奉獻一場有意義、有意思的新大會。
前四屆歐洲華文教育大會主辦方代表在臺上聚首,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總裁、《歐洲時報》社社長鐘誠(右二)致辭。
這一宣告贏得會場熱烈掌聲,會議在嘉賓互贈紀念品與精彩文藝表演中落下帷幕。
本屆大會在形式、內容與共識層面皆取得實效,無論是科技賦能的探索實踐,還是“以人育人”的文化堅守,皆標志著歐洲華文教育正邁入一個更加務實、協(xié)同、現(xiàn)代的階段。這一進程不僅映照出華文教育在全球語境中的自信與擔當,也為構建中歐文化互鑒的新橋梁注入了持續(xù)動力。
(歐洲時報/ 關夢覺攝影報道)
編輯:晴
點在看分享好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