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蹲在田邊扒拉裂縫的土,眉頭擰成旱天的麻繩。鹽城射陽的玉米苗蔫巴巴耷拉著,像被抽了筋骨的草把子。淮安氣象站的雷達屏閃個不停,穿藍制服的人盯著云圖直搓手——人工增雨的事,就這么在旱地里扯開了。
都說“人定勝天”,可天上的云哪是說動就動的?淮安用的WR - 98型火箭,得瞅準云層里的水汽,像撒網似的把碘化銀送進去,讓水汽抱團成雨滴。
鹽城更緊張,八個作業點同時盯著天,火箭車停在開闊地,操作人員攥著發射按鈕,比高考還繃著勁。老輩人還記得過去祈雨,抬著龍王像滿村轉,現在換成了高科技,可盼雨的心沒變。“五月不雨,谷里生土”,地里的裂縫能塞進手指,拖拉機過一趟揚起的土能嗆死人,哪能不著急?
氣象員小李熬紅了眼,翻來覆去看衛星云圖:“云太薄不行,太厚又怕下猛了,得像揉面團似的,剛剛好才行。”有人犯嘀咕:人工增雨是不是瞎折騰?萬一把云彩打散了咋辦?
公告貼得到處都是:作業區別靠近,火箭殘骸別亂撿,安全!安全!鹽城老張頭蹲在作業點外的田埂上,看著火箭“嗖”地竄上天:“只要能下雨,咱聽指揮,安全第一嘛。
”都說“靠天吃飯”,現在是“靠天吃飯,也靠人爭天”。淮安的數據室里,電腦屏幕跳著溫度、濕度、風速,比算自家賬本還精細,差一丁點都不能發射。
鹽城的八個作業點通著對講機,這邊說“云過來了”,那邊立馬應聲“準備發射”,像打仗似的繃著弦。我個人覺得,這人工增雨就像給老天打個“幫手”,不是硬搶雨,是瞅準時機搭把手。可也有人擔心:老這么人工增雨,會不會把天上的水汽用完了?
以后咋辦?田里的裂縫還在張著嘴,玉米苗等著雨水拔節,不管咋說,眼下這場雨是盼頭,是救命水。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現在都五月了,種子下地沒水喝,咋出苗?淮安發射的火箭帶著藥,鹽城的八個作業點盯著云,都是為了讓雨水早點落進旱地。氣象站的老張拍著大腿:“當年祈雨是沒招,現在有技術了,能不試嗎?
總不能看著地干荒了。
”安全公告還在村里廣播,火箭殘骸的事說了一遍又一遍,大家都記在心里。人工增雨不是萬能的,得看天吃飯,可人們沒閑著,在地里打井,在天上找云,兩頭使勁。
就像王大爺說的:“老輩人等雨是干等,現在咱有辦法了,哪怕能多下點小雨,也是好的。
”可這雨能解多久的渴?
土地張著嘴,人也張著嘴,等一場透雨,也等個長遠的盼頭。人工增雨是眼下的招,往后咋應對旱情?得想想更長遠的法子。
但不管咋說,看著火箭上天,看著云慢慢變厚,心里總算是有了點希望,盼著雨能早點下來,潤潤這干渴的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