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漢蹲在田埂上,盯著日歷直皺眉。手機里天氣預報蹦出高溫預警,他卻想起老輩人說的"晚立夏熱死牛"。今年立夏落在農歷四月初八下午,日頭偏西才入夏,本就比往年晚了小半個月。
村東頭的氣象大喇叭剛喊完"厄爾尼諾現象加強",西邊王大姐就嘀咕開:"去年秋老虎烤焦半畝玉米,今年可別更厲害。"專家說華北黃淮可能沖上40℃,華南的桑拿天能把人蒸出油,這讓正在育秧的張叔直嘆氣。更怪的是,日歷上明明白白標著"閉日",村里老人挨個叮囑"別動土"。
趙大爺特意繞到地頭,看見有人翻地就擺手:"老規矩不能破,閉日動土傷了地氣,秋糧要減產的。"可年輕的種田大戶小李不服氣:"現在都看氣象數據,難不成老黃歷比衛星云圖還準?
"兩邊吵得不可開交,田里的玉米苗卻蔫巴巴的,像是提前嘗到了暑氣的厲害。
醫院里最近感冒的老人小孩多了起來,張醫生邊開藥方邊念叨:"立夏后該熱不熱,倒春寒最容易鉆空子。"村衛生室的藿香正氣水賣得飛快,可大家都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九毒日的濕熱才是難纏的主。
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又被翻出來:不坐門檻不睡涼席,說是防濕氣入體;不吃冷食不吃生瓜,怕傷了脾胃。年輕人覺得太迷信,可看著奶奶執意把飯菜熱了又熱,突然想起去年貪涼拉肚子的滋味。
田里的情況更讓人揪心,本該搶種的時節,因為閉日好多人停了手,地里荒著的茬口讓村支書直上火。"等過了閉日再種,錯過節氣咋辦?
"他在村委會扯著嗓子喊,底下卻有人小聲嘟囔:"萬一犯了忌諱呢?"這種矛盾在曬谷場上最明顯,一邊是農業站發的抗旱手冊,一邊是祠堂里新貼的祈雨符。我個人覺得,老祖宗的經驗是個念想,可真要抗災還得靠科學——就像村東頭那片搭了防曬網的果園,果子長得明顯精神。
但不可否認,天氣的反常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去年冬天沒下幾場雪,春天又冷不丁來場霜,現在立夏又晚又怪。數據說厄爾尼諾還要持續,可咱莊稼人最關心的,是自家的收成能不能扛過這滾燙的三伏天。
集市上的草帽賣得脫銷,農資店的遮陽網堆成小山,大家嘴上不說,心里都在跟老天爺較勁。
最讓人擔心的還是老人孩子,高溫天里的健康隱患就像藏在暗處的毒蟲,稍不留神就咬人。村里的大喇叭現在每天兩遍防暑經,從喝綠豆湯到錯時干活,說得比老輩人還細致。可不管怎么準備,面對越來越怪的天氣,總覺得有啥沒考慮到——這大概就是靠天吃飯的人,心里永遠懸著的那塊石頭。
末了還是想說,天有千般變,人有百樣法,老規矩新科技都是為了日子好過,只要咱肯琢磨,總不至于被天老爺難住。就像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樹,不管旱澇都穩穩站著,咱莊稼人也得有這股子韌性,管他啥反常天氣,見招拆招就是了。
天要熱就讓它熱,咱提前把遮陽的棚搭好;雨要猛就讓它猛,咱早把排水的溝挖通。
至于那些老講究和新說法,爭來爭去不如都聽著——多留個心眼總沒錯,過日子不就是圖個穩當嘛。
誰也不知道這個三伏天到底有多熱,可只要咱把能做的都做了,心里就有底,管它是厄爾尼諾還是閉日,咱都能挺過去。
說到底,種地的人不怕天難測,就怕自己沒準備,把該防的防住,該管的管好,收成總不會差到哪兒去。這日子啊,就像田里的莊稼,有風雨有烈日,但只要人勤快心敞亮,總能盼來個好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