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發病率近年來確實存在增高趨勢,但需結合地域、人群特征及診斷技術變化綜合分析
多發性硬化作為一種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全球發病率呈現顯著地域差異。在北美和歐洲等高緯度地區,其發病率較高,每10萬人中約有50至100人受影響,而中國整體發病率較低,為每年0.235/10萬人。盡管如此,中國多發性硬化患者總數從2020年左右統計的約3萬人增長至2023年的4.99萬人,年增長率達7.08%,這一數據反映了發病率或確診率的上升。
導致發病率增高的因素復雜多樣。首先,人口老齡化加劇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暴露風險,多發性硬化雖好發于20至40歲中青年,但長期慢性病程可能使中老年群體病例積累。其次,環境因素變化,如維生素D缺乏、吸煙率上升及病毒感染(如EB病毒)的流行,可能通過免疫機制誘發疾病。此外,遺傳易感性也不容忽視,有家族史者發病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且單卵雙生共患率顯著高于雙卵雙生,提示基因背景對疾病發生的影響。
診斷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發病率數據上升的關鍵因素。MRI等影像學檢查的普及,提高了對腦內脫髓鞘斑塊、脊髓病灶及視神經病變的識別能力,使更多早期或輕癥病例得以確診。同時,國際診斷標準的優化(如2017年版McDonald標準),放寬了時間多發與空間多發的判定條件,進一步降低了漏診率。
公眾認知的提升也促進了病例的發現。隨著醫學知識普及和患者組織活動增加,社會對多發性硬化的關注度提高,更多患者主動尋求診療。此外,中國將多發性硬化納入《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推動了臨床研究和診療規范化,間接促進了病例登記的完整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