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家鄰居的先祖,喜歡在庭院內種果樹,到了我懂事的時候,他家后園里的三株果樹,已長得非常高大,樹枝越過低矮的石頭墻,伸到我家的后園。
這三株果樹分別是柚子樹、枇杷樹、柿樹,當時已經進入了盛果期,每當樹上的果實成熟的時候,我家鄰居在采摘果實的時候,總是把越過墻樹枝上的果實留下來,讓我家采摘。
我們家不好意思采摘,再三推辭,鄰居則再三催促。這樣,我們家和鄰居家一起動手,把樹上的果實采摘下來,二一添作五,兩家平分了。
在品嘗果實的時候,父親總喜歡說一句讓耳朵聽起繭子來的話:“他家樹蔭過墻來,多得橫來財”。
當時,我不懂父親為什么這樣說,難道樹上枇杷、柚子、柿子算是橫財?
不過,那些年,生產隊放我父親外出找副業,由于我父親手藝好,找他做事的人得排隊,所得的收入,除了上繳隊里的任務外,我家還留下不少。盡管我們家勞動力少,掙的工分少,但日子過得不差。
也許父親所說的“橫財”,就是找副業得到的收入,自己留下的那部分。有一次我問我父親,他否定了我的這種猜想。他告訴我說,橫財是我們家里的“人緣”。
我家鄰居的男主人是隊里的會計,由于兩家關系非常好,每年年底要確定隊里放幾個人出去找副業,我家鄰居每年都力挺我父親。
再加上隊里人與我家關系好,會上討論時,只有人贊成,沒有人反對。因此,每年公布外出人員名單時,我父親的名字總是排在第一個。
“他家樹蔭過墻來,多得橫來財”,是一句在農村流傳較廣的俗語,也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一句俗語。
在農村,只要靠近鄰居家的圍墻種高大樹種,樹長大后,肯定出現樹蔭過墻的情況。
樹蔭過墻,能不能讓人接受,主要還是看樹種,按照農村習俗,有一次樹種鄰居是接受不了的。
比如,桑樹中的“桑”,因諧音“喪”被避諱;槐樹因鬼木之說遭忌諱;楊樹因民間稱為“鬼拍手”,也讓人很忌諱,苦楝樹被認為是讓家里日子過得很苦的樹,也讓人忌諱。如此等等。
當然,這些讓民間忌諱的樹種,過去農村,一般不會有人家種在院子里,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樹蔭過墻的情況。
不過,古代人還是有人在宅院種這些樹。例如,宋代《夢粱錄》這本書中記載,當時的臨安城中,因為桑葉過墻引發的訴訟,屢見不鮮。
如果是一些有吉祥寓意的樹,或者被認為是視為祥瑞之樹,這樣的樹就容易被人接受。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種果樹,還有石榴、銀杏、無患子、榆樹等。
還有一些樹是否吉祥,不同的地方,風俗不同,說法也不同,甚至不同的人,說法也有差異。有的認為是吉祥樹,有的認為是不吉之樹,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吉祥與不吉之說。
比如,桂花樹、桃樹、梨樹、棗樹等。
一般來說,民間多數地方對各種果樹過墻,還是能夠接受的,并認為是好事。例如,明代徽商將越墻果樹視作“天賜之財”,與俗語中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代的時候,樹蔭過墻,是一種常見的景觀。如,明代浦瑾《閑居漫興(五首)》就有這樣的詩句:“鄰樹分陰綠過墻”。意思是說,鄰居的樹木綠蔭,穿過圍墻,伸到自己家里的庭院。
有趣的是,古代對鄰居家庭院中的樹蔭過墻,采取的不是簡單生硬的物理切割,而是要善于利用,借景造景。比如,我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明代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說:“鄰樹過墻,宜設竹籬以分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鄰居院子的樹木枝葉,越過圍墻伸到自家院內時,如果直接砍掉會破壞自然生趣,用竹籬進行分隔,既可以劃分氣場邊界,又能將鄰家樹木轉化為可借之景。
這句話中的“分氣”,暗含傳統風水觀念,鄰家樹木過墻可能被認為是 “氣” 的滲透,用竹籬分開后,就可化解所謂的“沖煞”,達到平衡陰陽、調和環境。
這是古人一種理論上的說法,對于農村平民百姓來說,很多的人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審美境界,往往因為樹蔭過墻而發生鄰里引紛。為了平息這些糾紛,民間又出現了一種針對樹蔭過墻主人的說法。
這種說法同樣也是一句俗語:“我家樹枝入他院,多為破財象”。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了,意思是說,在院子種樹的時,要考慮到樹長大后,樹蔭是否過墻這一重要因素,最好是在種樹的時候就要防止樹蔭過墻。
同時,還要考慮樹長大后,如果樹蔭過墻了,要及時處置,不要讓樹的枝葉延伸到別人家的院子,避免發生鄰里糾紛。
至于“多得橫來財”這一句,所謂“橫來財”即“橫財”,其中的“橫”字,一方面指意外之財,也指猛增的財富,即合法得到的財富;另一方面又暗含“非正道所得”的財富。
增廣賢文中雖然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但也警示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句話實際上是民間出于一種善意的“哄騙”,意思是不要隨便砍掉他家過墻的樹蔭,以避免產生鄰里糾紛。
而“多為破財象”這一句,則是希望院子的主人,要及時處置自家院子樹木過墻的枝葉。“破財”之說,則是有嚇唬人的味道了,目的就是要樹木的主人,要主動而及時處置,并且要處置得當,避產生鄰里糾紛。
以上這兩句俗語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是:真正的財富不在“橫來財”,而在和諧共生的智慧;真正的“破財”不是樹木的枝葉,而是鄰里關系惡化結出來的惡果。
這兩句古老的俗語,猶如一面明鏡,要先照自己,后照別人,這樣才能共同營造好和諧共生的鄰里環境。這就是兩句俗語帶給當代人最珍貴的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