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特朗普政府近日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政策大反轉——從對普京的"迷之信任"到公開炮轟,從暫停對烏軍援助到火速批準F-16戰機交易。
這一系列前后差異巨大的變化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算計?礦產協議與軍售重啟之間又存在何種關聯?
這和特朗普政府"商人治國"的本質密不可分。
在俄烏戰爭局勢如此緊張的時候,特朗普再次展現了他那令人捉摸不透的外交風格。在兩個月前,特朗普政府還以"烏克蘭缺乏和平誠意"為由,全面凍結了對烏軍事援助。
這導致烏軍遠程打擊能力驟降,俄軍趁機加強攻勢,戰場形勢一度對烏克蘭極為不利。
戲劇性的轉折出現了,特朗普政府突然批準向烏克蘭出口價值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防裝備,這是其上任以來首次恢復對烏軍售。
并且在同一時間,特朗普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如今對普京"開炮",聲稱普京也許并不想要停止戰爭,普京之前展現出的和談姿態只是在敷衍特朗普拖延時間。
特朗普甚至警告,如果因為俄方原因讓俄烏沒有達成停火協議,那么將對俄羅斯石油出口征收二級關稅。
表面上看,這是美國解決了烏克蘭陷入困境燃眉之急。但稍微細看的話這其實是一個烏克蘭用資源換武器的交易罷了。
就在軍售重啟前一天,美烏秘密簽署了礦產資源開發協議,烏克蘭向美國開放戰略礦產的開采權。
這些資源對航空航天、電動汽車產業至關重要,而美國則通過軍售維持烏克蘭的基本戰力,確保沖突不會迅速結束,從而為美國獲取長期利益創造條件。
特朗普與普京的關系一直都是熱門話題。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就對普京大加贊賞,甚至在當選后與普京的通話中表示"希望兩國保持長期穩固關系"。
在二次當上總統后依舊在公開場合吹噓"我和普京的關系如何之好",聲稱"全世界只有我能阻止普京"。
這種"迷之信任"正在逐漸褪色,轉折點出現在今年3月底。特朗普發現他極力推進的聯俄抗中戰略已經徹底沒戲了。
盡管美國給了各種好處但是普京始終沒有松口,還多次強調中俄友誼的堅固。極度失望的特朗普隨即社交媒體對普京“開炮”
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俄烏?;饏f議陷入僵局。俄羅斯不僅拒絕了美國提出的各種和平方案,還加緊在戰場上的攻勢,并在外交層面對烏克蘭施壓。
而是所以經過精心算計的利益思考,特朗普選擇向烏克蘭開放軍援。用軍售重啟來換取礦產協議,盡管這個協議可能會損害其資源主權。
澤連斯基面臨兩難選擇:要么接受美國的條件換取武器,要么在戰場上因裝備不足而節節敗退。
澤連斯基選擇了前者,美國直接向烏克蘭出口價值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防裝備,并向烏克蘭出售F-16戰機訓練與維護系統及相關設備。
這兩項軍售標志著特朗普政府對烏政策的重大轉變,盡管其規模與拜登時期相比仍顯保守。
如今烏克蘭不得不以資源抵債,陷入了更深層次的"債務陷阱"。
對美國而言,這筆交易實現了雙重算計,簡直賺翻了。
美國賣給其他國家的軍火,大部分的資金最終都會流回到美國。另一方面控制了烏克蘭的軍事供給。這種策略體現了特朗普的“商人政治”理念。
雖然美方稱這批戰機就算修復也不能上戰場了,但有人分析經過改裝后可以發射中距空對空導彈和烏克蘭現有的其他對空對地武器。
能夠打擊俄占領土甚至莫斯科在內的俄羅斯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但有專家稱這點武器對于俄烏戰爭的影響微乎其微。
烏克蘭培養維修人員和相關服務都需要花上不少的時間。并且F-16對跑道質量要求極高,而烏克蘭西部那些狀態糟糕的蘇聯時代機場很可能成為俄軍的重點打擊目標。限制了F-16在短期內改變戰場態勢的能力。
但俄羅斯的反應卻很大,將F-16視為重大安全威脅。作為回應俄羅斯將舉行軍事演習,這反映了俄羅斯的焦慮。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轉向,讓俄羅斯下放了戰術核武器使用的權限。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幾乎不可能為此進行核報復,因為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
這場危機的發展軌跡令人憂心。美國軍援給了烏克蘭繼續抵抗的底氣降低了和談意愿,俄羅斯又提高了沖突失控的風險。
而特朗普倒是賺瘋了,能繼續維持對俄施壓,希望沖突長期化以消耗俄羅斯。還能通過礦產協議確保長期利益,提供足夠武器讓烏克蘭不至于迅速落敗,但又不給足以扭轉戰局的先進裝備,把烏克蘭推向更危險的深淵。
對烏克蘭而言,這種軍援代價極高,烏克蘭已陷入經濟困境的惡性循環,外債已超1100億美元。
接受美國的苛刻條件換取軍援,資源主權的喪失又削弱了長期發展潛力。烏克蘭正徹底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而非"棋手"。
表面上看,是支持反抗俄羅斯的“正義行為”,實際上就是交易。暴露了特朗普將國際關系視為交易,援助可以隨時變成交易,只要"條件合適"。
俄烏沖突可能呈現兩種種發展路徑:一是現狀延續,在美國的戰略下陷入僵局;
二是沖突意外升級,尤其是烏克蘭使用西方武器攻擊俄羅斯本土目標引發俄方過度反應;
最可能的情景仍是低強度持久戰,直到某一方內部生變或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調整。
特朗普政府對烏政策的戲劇性反轉,堪稱當代國際關系中的典型案例。
在這場博弈中,沒有永恒的盟友或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當礦產協議談妥,昨天的"缺乏和平誠意"就變成了今天的"值得支持"。
這種赤裸裸的交易思維正在重塑國際秩序的基本規則。
烏克蘭的悲劇在于,它既是這場變革的受害者,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共謀為換取生存所需的武器,不惜押上國家的資源主權和未來的發展機會。
對中國而言這一事態發展提供了雙重啟示。中俄關系經受住了美國"聯俄抗中"企圖的考驗,普京明確表示不會犧牲中俄關系來改善對美關系。
另一方面,美國對俄油"二級制裁"的威脅提醒我們,能源安全與供應鏈自主的重要性。
最終,特朗普的"交易藝術"可能取得戰術成功美國軍工復合體獲得訂單,戰略資源得到保障,俄羅斯持續被消耗。
但戰略上,這種做法正在加速國際體系的失序和多極世界的形成。當規則讓位于強權,協議淪為工具,國際社會將步入一個更加動蕩、更難預測的時代。而夾在大國博弈中的小國,如烏克蘭,則注定要為此付出最慘重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