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底,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深處的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上演了一出“廢鐵重生”的荒誕劇。被稱為“飛機墳場”的沙漠停機坪上,三架裹著保鮮膜的F-16戰斗機殘骸被裝上烏克蘭安-124運輸機。這些缺少發動機、雷達和機翼的“鐵棺材”,48小時后便出現在波蘭熱舒夫機場——這個西方援烏軍事物資的中轉樞紐。美國空軍發言人輕描淡寫地宣稱:“這些退役戰機僅用于拆解零部件。”但這場跨越半個地球的廢鐵轉運,卻撕開了俄烏戰爭背后更復雜的戰略棋局。
廢鐵堆里的軍事生意經
在“飛機墳場”的340多架F-16中,此次被選中的Block15型堪稱古董級戰機。這批上世紀80年代服役的防空型戰斗機,機鼻處標志性的“鳥喙”式敵我識別天線早已被現代戰場淘汰。據《戰區》雜志披露,美軍專門拆除了其APG-66雷達和普惠F100發動機,甚至連液壓管路都被切斷。但正是這些殘缺機體,在2025年4月26日搖身變為“戰略物資”——烏克蘭需要它們的起落架軸承、駕駛艙線束和飛控計算機,來維持歐洲捐贈的85架F-16機隊運轉。
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操作充滿黑色幽默。比利時捐贈的30架F-16因缺乏備用螺絲延遲交付,荷蘭提供的24架戰機每飛行2小時就需要更換燃油泵。美國從廢鐵堆里刨出的零部件,恰好能填補歐洲盟友的供應缺口。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廢鐵”的運輸費用被計入美國對烏軍援賬單,五角大樓既清理了庫存,又賺取了“保管費”。
雙重捆綁的戰略陷阱
當烏克蘭飛行員在羅馬尼亞訓練中心對著Block15的模擬器發愁時,華盛頓的政客們正忙著給基輔套上另一副枷鎖。4月30日簽署的《美烏重建基金協議》,表面承諾幫助烏克蘭恢復經濟,實則暗藏資源掠奪條款。協議規定新開發礦場收益的50%歸美國基金所有,采礦設備“優先使用美制產品”。美國企業早已盯上扎波羅熱的鋰礦和頓巴斯的稀土,盡管地質報告顯示這些儲量尚不足商業開采標準。
這種“軍事+資源”的雙重捆綁堪稱現代殖民范本。F-16零部件吊著烏克蘭空軍的胃口,礦產協議掐著澤連斯基政府的命門。正如烏克蘭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我們的飛行員用著三十年前的零件打現代空戰,國庫卻要拿未來五十年的礦產資源埋單。”
代理人戰爭的升級螺旋
俄軍情報部門對F-16殘骸的流向心知肚明。這些來自“飛機墳場”的零部件,正幫助烏軍F-16機隊維持每天10-12架次的出擊頻率。配備AIM-120C導彈的烏克蘭戰機,已在黑海上空成功攔截俄軍蘇-34轟炸機。但俄方迅速調整戰術,將S-350防空系統前移,并懸賞擊落F-16的飛行員。戰場上的技術博弈不斷升級:美軍第68電子戰中隊為烏軍優化了電子對抗系統,俄軍則給導彈加裝反輻射導引頭。
更危險的信號來自戰略層面。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烏克蘭長期防御法案》,擬將“飛機墳場”的F-4鬼怪式戰機也納入拆解清單。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警告:“西方正在把烏克蘭變成巨型武器試驗場。” 這場原本限于頓巴斯的沖突,正演變為美俄軍事技術的角斗場。
#瞭望2025#全球產業鏈的戰爭隱喻
當烏克蘭工人在第聶伯河畔組裝來自“飛機墳場”的零件時,亞利桑那州的軍工復合體正開足馬力。洛馬公司獲得4.7億美元合同,將退役F-16改裝成QF-16靶機;雷神公司則承包了拆解零件的翻新業務。這場“廢鐵循環”背后,是軍火商股票年內23%的漲幅。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報告顯示,每向烏克蘭運送1億美元軍火,就能在國內創造1800個就業崗位。
耐人尋味的是,被拆解的F-16殘骸上仍保留著冷戰時期的涂裝。這些曾針對蘇聯設計的武器,如今穿越時空阻礙著俄羅斯。歷史仿佛開了個殘酷的玩笑:當美國從沙漠中刨出冷戰遺物時,普京在紅場閱兵式上展示了最新型“薩爾馬特”洲際導彈——兩種相隔四十年的武器,在同一片天空下續寫著大國博弈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