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廊鎮伙山村,農民畫社內,92歲的王秉秀奶奶正用布滿皺紋的手涂抹油彩,畫布上是她心中家鄉的花鳥山水構成的春天,鮮艷奪目,生機勃勃。
畫社的另外幾位成員坐在一旁,在各自畫架前靜靜描摹著,共執畫筆的場景,勾勒出鄉土文化在當代的鮮活脈絡……
自2012年上海藝術家沈見華在此創立畫社并教授本地人繪畫以來,包括王秉秀在內、平均年齡60多歲10余位白族婦女,創造出了“農民藝術奇跡”,更讓大理鄉村文化以現代藝術的形式走向全國各地。
01
生活入畫 泥土中生長的藝術
在雙廊農民畫社,沒有高深的技法課,只有對生活的描繪與再現。
“我們沒有讀過幾年書,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怕學不會,沈老師告訴我們,就畫我們熟悉的東西。”王秉秀奶奶這樣說。
于是,在她們的畫中,雙廊望山傍海的山水風光、接本主時的熱鬧場景、在洱海泛舟捕魚的生活記憶、代代傳遞下來的奇聞軼事……被一一呈現了出來。婚喪嫁娶、柴米油鹽、花鳥蟲魚,在奶奶們的畫筆下,藝術從不是遙不可及的星空,而是屋檐下的一縷炊煙。
“小雙娘”趙新蓮介紹說,她畫中的配色也是來源于年輕時候就擅長做的刺繡,刺繡時候如何搭配顏色,畫中便怎么去調和。以曾經劃船時劃起的水花為天然畫稿,把色彩意境揉進熟悉的傳統白族紋樣中……在這里,捏泥塑、剪窗花、紡麻線這些農閑手藝,都成了藝術創作的基石。對她們而言,藝術不在天上,在燒火做飯、穿針引線的日子里。
02
好春不晚熱愛繪出人生新程
14年前,“老外婆”王秉秀還是靠低保生活的貧困老人,當時78歲的她邁出了改變命運的一步,勇敢拿起畫筆,畫出了她曾經的人生經歷,也畫出了她親自開啟的新未來。
后來,像王秉秀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如今,農民畫社集結了10多位50至90多歲的社員,成為了一個“高齡”的寶藏畫社團,他們打破了傳統的約束,突破著自我的邊界,從農民跨界為藝術者,開啟了人生新的春天。
從最開始因為生計問題尋找出路,到如今因為熱愛而堅持常提畫筆,奶奶們在日積月累的作畫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熱愛。“有空就會畫一下,已經成為習慣了,畫著畫就會感到開心”,趙新蓮邊涂抹著新畫邊說。
2023年才加入畫社的李艷麗也是如此,平日里,她是高中課堂上的語文教師,空閑休息的時候,她則是潛心學畫的藝術愛好者。“我老家就是雙廊的,家里面我阿爸和大伯都喜歡畫畫,也可能是從小就受到他們的熏陶,聽說我們雙廊有這樣的畫社的時候,我就也想來學習,下決心后就來了。”從沒有一丁點兒繪畫功底到能畫出參加畫展的作品,從高中語文老師到畫社成員,她也在人生半路上勇敢劃出“斜杠”,一筆一畫中畫出了她的熱愛。
03
代際共舞鄉村藝術星火燎原
十多年中,白族奶奶們不止開啟了自己人生新的春天,也讓整個農民畫社成為了助力鄉村蛻變的奇跡。
這樣的奇跡,源于對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采訪中,王秉秀看著自己的畫,慢慢講述著每一朵花的故事,“我也愛講故事,年輕人來看我,如果有問,我都會將給他們聽,希望能幫上他們,也想把記憶中的這些故事留到畫中、傳遞出去,我92歲了,總要留下些什么”。當民俗記憶為畫作注入魂靈,鄉土觀察構建起美學根基,傳統與現代、鄉土與城鎮、衰老與新生,便在油彩交融中共鳴。
如今,藝術雙廊吸引著越來越多人來訪,地處伙山村的畫社作為其中重要部分,衍生出“雞窩咖啡館”“雙廊白族老奶奶”“農民畫社”等IP,慕名而來的游客帶動周邊農家樂、土特產銷售增長。“我們去過上海、深圳這些地方辦畫展,感謝沈老師他們,讓我們能走出去到這么多地方。”在奶奶們走出家鄉看世界的同時,也讓世界看見了大理鄉村的詩意與力量。
“收藏畫作不只是會有收益,對大理的傳播也會起到作用。這種傳播不只是通過畫,還有很多人會通過畫,來講藝術、講奶奶們的故事、講大理的故事,這種傳播是更廣的,可能比收藏一幅畫的意義更大。”沈見華說。
當奶奶們坐在春景里繪畫時,會發現,她們才是真正的春天。她們用一幅幅畫訴說著,任何時候開始的春天,都不算晚。而在這些繪筆下綻放的“春天”,最終匯成一幅跨越代際、聯結城鄉的文化共生圖景,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記者:武文雯 楊文艷
編輯:楊潤婷
值周:楊丹妮 張輝
主編:李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