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璣說
(本文所有內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體資料贅述文章結尾)
一架價值6000萬美元的美國F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今年4月在紅海掉了海里,這起事件,立刻出現了兩個完全對立的解釋:美軍說是航母緊急機動時的意外事故,而也門胡塞武裝則堅稱是他們的襲擊將飛機打了下來。
同樣一件事,美軍和胡塞方面各說各話,放出完全不同的信息,真相究竟是什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意外失手還是對手得逞
美軍官方稱,當時航母為緊急躲避胡塞武裝發射的導彈,進行了一次高速大轉彎,在轉向過程中,甲板上一架正在轉運的F18戰斗機連同其牽引車,不幸從側舷升降機上滑入海中。
美軍方面補充說,這架F18戰斗機價值超過6000萬美元,他們還指出,航母側舷升降機的設計本身就存在操作風險,特別是在需要快速反應或劇烈機動時。
可是,也門胡塞武裝那邊,幾乎是同一時間給出了他們的版本:這不是意外,是他們的戰果,胡塞方面宣稱,他們在針對“杜魯門”號的軍事行動中,成功打下了這架“超級大黃蜂”,有效阻止了一次美軍原本計劃的空襲。
到底是操作失誤滑下去的,還是被人家打下來的?關鍵證據都沒影兒,飛機具體掉在了紅海哪個位置?當時“杜魯門”號航母的確切坐標又是多少?這兩個能提供重要線索的信息,美軍和胡塞都沒公布。
更添懸念的是,美國海軍至今也沒宣布任何打撈這架昂貴戰機的計劃,要知道,紅海有些地方深達兩千多米,再加上那片海域持續存在的軍事風險,想撈飛機不僅異常困難,而且代價高得嚇人,這無形中也給“死無對證”創造了條件,讓外界的猜測更是滿天飛。
小角色的大能量
這起事件并非孤立,它恰恰揭示了當前紅海地區軍事對抗的一個側面:不對稱能力的較量,胡塞武裝,這支經常被外界低估的力量,早就用行動證明過自己不是吃素的。
早在2018年跟沙特打的時候,他們就有擊落F-15重型戰斗機的記錄,那可是當時被看作空中優勢象征的家伙,還不止這些,據說在和沙特領導的多國聯軍交戰期間,胡塞武裝還打掉或打傷過多架F-15和F-16。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分析認為,胡塞展現了相當高的戰術靈活性和改裝能力,比如,把俄制的空對空導彈,像R-27系列,有雷達制導的R型和紅外制導的T型動手改成地對空武器,再配上直升機用的光電設備來制導,甚至能自己“手搓”出一些簡易但管用的野戰防空系統。
實戰中,他們還會利用也門的山地優勢,把導彈部署在高處,也可能玩組合戰術:先打一發雷達制導導彈,誘騙對方飛機開啟電子干擾,緊接著再補一發紅外制導導彈,進行致命一擊。
隨著時間推移,再加上外界普遍猜測的伊朗方面的援助,他們獲得更先進武器的可能性一直存在,甚至有傳言說,胡塞可能已經搞到了高超音速打擊能力。
再看美國這邊,作為全球海軍力量的代表,在紅海的行動也暴露出一些潛在的弱點,雖然“標準-6”這類海基攔截彈對付傳統的彈道導彈或反艦導彈還算有效,可一旦面對速度和機動性都大大提升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攔截效果就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雙方各自解釋
同時,關于F18墜海的美方解釋也引來了不少疑問:既然航母都需要做緊急規避動作了,說明威脅已經非常近,那甲板上的飛機為什么沒按戰時標準牢牢固定好?號稱強大的“宙斯盾”系統,難道沒能提供更早的預警時間嗎?
一般進行這類高速機動測試,要么會清空甲板,要么就得確保所有設備都捆扎結實,現在飛機連同牽引車一起被甩出去,這操作聽起來總覺得有點不合常理。
更有批評的聲音指出,美軍在也門周邊的空襲,或許是仗著自己有絕對制空權,有點“粗心大意”了,可能并沒有嚴格執行壓制敵方防空系統(SEAD)的作戰步驟。
當事實變得模糊不清,敘事本身就成了新的戰場,美軍堅持是“事故”,這個動機不難理解,如果承認一架先進的艦載戰斗機被胡塞武裝擊落,不光是美軍自己和美制武器系統的聲譽會受到嚴重打擊,更可能動搖盟友的信心,連強大的美國航母編隊都不能確保自身安全,那誰還敢緊緊跟隨?
此外,一旦確認是被擊落,幾乎肯定會導致地區局勢急劇升級,把目前還算有限的沖突推向全面戰爭的邊緣,這對需要全球部署、本就感到資源緊張的美國海軍來說,絕不是個好選擇。
因此,“操作意外”這個說法,至少在官方層面能保住面子,控制住事態發展。
而胡塞武裝呢,則高調地把“戰果”攬到自己頭上,由他們那位知名的發言人葉海亞·薩雷出面宣布,這無疑是一次重要的宣傳勝利。
這不僅能極大提振自身的士氣,向外界展示其敢于并且有能力挑戰美國的強硬形象,同時也意在瓦解美軍及其盟友的心理防線,畢竟,擊落美軍戰機這件事,無論真假,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強大的威懾敘事。
于是乎,這架F18的墜落,很快就超越了一次單純的軍事損失,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輿論攻防戰,雙方都在利用信息的模糊地帶,努力塑造對自己有利的公眾認知。
美國官方試圖淡化處理,強調意外屬性,胡塞則大肆渲染,突出自己的抵抗成就,這時候,真相似乎已經不那么重要,關鍵看誰能在這場敘事競賽中占到上風。
透過這層迷霧,更深層次的戰略影響也逐漸浮現,這次事件,以及美軍在紅海整體上應付胡塞武裝時顯露出的“苦戰”狀態,都在一點點侵蝕著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美軍“不可戰勝”的光環。
想當年,無論是在阿富汗還是伊拉克,美軍地面部隊的投入何等迅速果斷,可現在,面對一支地區武裝力量,美軍卻主要依賴航母艦載機和像B-2這樣的戰略轟炸機進行遠距離打擊,遲遲未能取得決定性戰果,甚至還出現了裝備損失,這種今非昔比的對比,難免讓外界對美軍當前的綜合實力及其全球干預能力打上問號。
美國海軍力量的現實壓力也擺在了臺面上,為了維持在亞太等關鍵區域的存在感,甚至不得不動用已經服役快半個世紀的“尼米茲”號航母,這本身就反映出其先進航母平臺的調度有些捉襟見肘。
現在,“杜魯門”號,可能還包括經常一同部署在該區域的“艾森豪威爾”號,被有效“釘”在了紅海,疲于應對胡塞武裝的襲擾,這無疑對其全球戰略部署造成了牽制。
如果家門口的“小麻煩”都需要動用兩個航母戰斗群來應對,那么美國還有多少機動力量去應付其他潛在的熱點地區?
美國官方的宣傳機器或許仍在后方高奏“勝利凱歌”,但前線部隊的實際處境與損耗,以及這種與胡塞武裝“有來有回”的纏斗局面,才是盟友們更關心的現實。
這架墜落的戰機,終究只是中東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棋盤上濺起的一朵漣漪,紅海的緊張局勢,與加沙地帶曠日持久的沖突緊密相連,有觀點認為,美國在紅海的軍事行動,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以色列的行動“背書”或間接“買單”。
但未必完全心甘情愿,畢竟,沖突的持續不僅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將美軍拖入了一個新的泥潭。
美國與內塔尼亞胡政府之間可能存在的微妙分歧,以及更廣泛的大國博弈背景,都為當前的局面增添了復雜性。
美軍在紅海的策略似乎也陷入了兩難:持續空襲效果有限,對于早已習慣在炮火下生存的胡塞武裝來說作用不大。
而派遣地面部隊直接介入,則面臨巨大的政治、軍事和道義風險,至今未見任何實際動作,關于那架F18觸動了關于軍事能力邊界的討論,點燃了信息時代的敘事戰爭,更在無聲中撼動著人們對既有國際力量格局的認知。
參考:
湖南日報--“美航母為躲避胡塞武裝襲擊,緊急轉向致戰機墜海”2025-04-29 10:34
魯中晨報--“美軍F-18戰機被擊落”2025-05-01 10: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