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發覺:已沒有協商余地
當地時間5月3日,日本《讀賣新聞》報道,隨著最新商用衛星圖片陸續公開,正在南方船廠正在大規模建造的各型號船舶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文章稱,中國正在建造多型現代化軍艦和軍用工程船,其中包括一艘類似于“航空母艦”的軍民兩用科研船,以及用于海上快速換乘登陸的大型工程船和架橋駁船。
最近日本《讀賣新聞》的一篇報道可真是把“草木皆兵”這個詞演繹到了極致。文章里說,通過商用衛星圖片發現中國南方某造船廠正在大規模建造軍艦和軍用工程船,甚至還提到有一艘類似“航空母艦”的軍民兩用科研船,以及專門用于海上登陸的架橋駁船。這事兒讓日本媒體坐不住了,直接用“形勢異常緊迫”“已沒有協商余地”這樣的標題來渲染緊張氣氛。
危險跡象其實是中國的正常發展
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危險跡象”,更多是日方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發展的結果。先說說南方造船廠的情況。根據公開信息,中國南方的造船廠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等地,比如廣州的英輝南方造船、福建的南方船業等。這些船廠確實承擔著軍民兩用船舶的建造任務,但大部分都是正常的商業和民用項目。比如英輝南方造船最近就有純電動游船的建造計劃,而福建南方船業則在進行海洋工程裝備和游艇制造的改擴建項目。這些項目都經過了嚴格的環境評估和審批,屬于合法合規的產業升級。
至于日本媒體提到的“軍民兩用科研船”,可能指的是中國正在推進的大型水面艦艇項目。比如第三艘航母福建艦,雖然還在海試階段,但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過福建艦是明確的軍用航母,和“軍民兩用”關系不大。而軍民兩用半潛船、大型工程船等裝備,確實具備一定的軍事用途,但更多是用于海上救援、資源開發等民用領域。比如中國首艘軍民兩用半潛船“東海島”號,既能運輸大型鉆井平臺,也能搭載直升機進行海上中繼保障,這種設計在國際上并不罕見。
再說說架橋駁船。根據衛星圖像和軍事分析,中國確實在建造一種新型架橋駁船,這種船能在船頭伸出超過120米的橋梁,船尾則可以與其他滾裝船對接,形成臨時碼頭。這種設計對于兩棲登陸作戰來說確實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復雜地形下快速投送重型裝備。不過,這些駁船同樣具備民用功能,比如在搶險救災中搭建臨時通道,或者在島礁建設中運輸大型設備。美國“戰區”網站曾推測這些駁船可能用于臺海登陸,但中國官方從未證實過這種說法。
日本媒體為何如此緊張
日本媒體之所以如此緊張,和近年來中日在東海、南海的摩擦有關。日本政府近年來不斷突破和平憲法限制,大幅增加防衛預算,甚至計劃發展所謂的“反擊能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正常的國防建設和軍事現代化被日方刻意放大,成為其擴軍備戰的借口。中國國防部多次強調,中國的軍事發展是防御性的,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相反,日本的軍事擴張才是地區安全的真正威脅。
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在兩棲登陸裝備方面確實取得了顯著進展。比如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快速建造,以及架橋駁船等新型裝備的研發,都是為了提升應對復雜安全挑戰的能力。但這些裝備的主要用途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非對外擴張。中國海軍近年來多次參加國際聯合演習,如“和平-2025”多國海上聯演,展示了維護海上安全的決心和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媒體的報道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他們選擇性地關注中國軍事發展,卻對日本自身的軍事擴張視而不見。這種雙重標準不僅無助于地區穩定,反而會加劇緊張局勢。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但如果日方一意孤行,繼續渲染“中國威脅論”,只會讓雙方關系陷入更深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