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嫩江平原,晨光掠過達斡爾族村寨的雕花窗欞,在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的廣袤土地上,一場關于“詩與遠方”的探索正悄然展開。當 “五一” 假期的人潮紛至沓來,哈尼卡生態(tài)園的智能溫室里,香瓜藤蔓正沿著金屬支架攀爬,哈拉新村的達繡館內,達斡爾族繡娘的銀針在布料上穿梭出吉祥紋樣。這片各民族團結發(fā)展的沃土,正以農旅融合為筆,在鄉(xiāng)村振興的畫卷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篇章。
從壟畝到詩行的產業(yè)蝶變
哈尼卡生態(tài)園的溫室大棚里,25種果蔬進入成熟期,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感受田園風情。負責人孟湖榮輕拂著泛著光澤的草莓藤,講述著“種草養(yǎng)畜、畜糞還田”的循環(huán)密碼:800余頭家畜的糞便經生物處理化作沃土,讓蜜瓜的甜度提升了,更成就了零污染的生態(tài)閉環(huán),培育出的果蔬天然無公害,深受游客喜愛。“6棟大棚里有25種瓜果蔬菜,可以供游客進行全年采摘,目前每月能夠拉動的游客1000多人。”她的話語里,藏著傳統(tǒng)農業(yè)向體驗經濟的華麗轉身。
在這里,四季流轉皆成風景:春摘草莓夏品瓜,秋采葡萄冬賞蔬。3棟溫室與3棟冷棚構建起“全年可采”的田園矩陣。游客蘭博帶著孩子穿梭其間,看孩子捧著沾著泥土的小番茄驚呼:“這比繪本里的世界更生動。”農業(yè)不再是單純的生產場景,而是成為浸潤著自然教育的生活課堂。
當籃子里盛滿新鮮收獲,游客的味蕾之旅隨即開啟。園區(qū)生態(tài)餐廳巧妙架起從田間到餐桌的橋梁,不僅提供現摘現做的農家小炒,更推出獨具特色的達斡爾族美食,讓食客在唇齒留香間感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魅力。
傳統(tǒng)村落變身“沉浸式劇場”
漫步在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哈拉新村,由居民房改造而成的民宿一條街充滿特色。院墻上繪制著一幅幅達斡爾族故事,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在卓越旅程營地咖啡,親朋好友圍坐在帳篷里,一邊享受著咖啡面包的香氣和烤肉的煙火氣,一邊欣賞著達斡爾族非遺哈庫麥勒表演,愜意無比。力匯樂園內,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到處都能看到孩子們歡快雀躍的身影。“今年五一期間,力匯樂園的游客量相比以往提升了10%左右。” 樂園主管鄭彤彤介紹道。從廣西南寧遠道而來的游客苑福莉對這次梅里斯之旅贊不絕口:“早就聽說這里的烤肉非常美味,特意來品嘗。沒想到梅里斯發(fā)展得這么好,還有這么多好玩的地方。”
哈拉新村的“三色旅游”線路串起了四季精彩:春日里,在草原上騎馬馳騁,勾勒出青色的詩意畫卷;冬季時,在冰面上進行曲棍球、打火球運動,劃出銀色的優(yōu)美弧線;而在金色的民俗體驗中,游客們既能在陶力棒游戲里感受先民的智慧,又能圍坐在火炕邊學習制作“哈尼卡”紙偶。民宿主人孫紅霞的8間客房在“五一”期間早早被預訂一空,她感慨地說:“客人離開時,帶走的不只是紀念品,還有手機里存滿的達斡爾族歌舞視頻,滿滿的都是回憶。”
制度護航,共繪融合新篇
從曾經的傳統(tǒng)農業(yè)區(qū),到高質量承辦第六屆全省旅發(fā)大會梅里斯系列活動,梅里斯通過農文旅三產融合,為傳統(tǒng)農業(yè)注入了現代基因,也為鄉(xiāng)土文化賦予了商業(yè)價值。如今,哈拉新村已成為全省民族民俗鄉(xiāng)村游的熱門景區(qū)。梅里斯深知“節(jié)慶引爆流量”的道理,舉辦了 “冬捕節(jié)”“抹黑節(jié)”“開江節(jié)”“庫木勒節(jié)”等一系列特色民族活動,成功打造出文旅IP超級符號,梅里斯的旅游品牌也越來越響亮。當“嫩江生態(tài)研學”的游船緩緩掠過蘆葦蕩,當“達斡爾族文化探秘”的車隊駛過廣袤的草原,旅游經濟增長的背后,是制度創(chuàng)新帶來的蓬勃活力。
站在嫩江堤岸遠眺,哈尼卡生態(tài)園的溫室折射著陽光,哈拉新村的炊煙與民宿燈籠相映成趣。當暮色浸染草原,達斡爾族歌謠在篝火旁響起,梅里斯的鄉(xiāng)村振興畫卷,正以生態(tài)為底色,以文化為筆觸,繼續(xù)書寫著“農業(yè)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篇。
記者丨陳佳玉 王子銅 徐鵬 吳瀚
編輯丨陳佳玉 校對丨敬 萱
責編丨王子銅 總編丨叢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